【摘 要】閱讀教學應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言語實踐和語言積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和策略,發展思維,形成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閱讀內容內涵豐富、語言典范、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編排體例創新靈活,目標要求清晰明了,語文要素層次分明。教師要準確把握閱讀教材的特點,發揮其功能,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材解讀;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3-0011-03
【作者簡介】蔣愛東,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鹽城,224001)研訓部副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一、閱讀教材內容編排體例的創新性
1.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變單一的主題單元結構為“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是統編語文教材編排的一個重要創新。一條線索是“人文主題”,每個單元的課文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選編。另一條線索是“語文要素”,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方法(策略)和學習習慣等。這樣編排將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統一,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本體,使得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與要求清晰明了,增強了教材的可操作性。
2.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
統編教科書創新閱讀教學體制,將課外閱讀納入教材,形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精讀課給例子,教方法,學方法;略讀課學生自己讀,用方法,不斷實踐、鞏固;課外閱讀課程化,增大閱讀量,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
3.特殊單元設置。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有目的地編排了4個閱讀策略單元,分別是預測、提問、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每單元由單元導語、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語文園地組成。編排策略單元引導學生獲得必要的學習閱讀的策略,提高閱讀效率,使他們成為積極主動的閱讀者。
統編教材除了在閱讀單元有序地安排習作訓練,還從三年級開始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序列,有計劃地編排了8個習作單元,突破習作教學的重難點。習作單元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每單元由單元導語、精讀課文、習作例文、交流平臺和習作組成。這樣編排改變傳統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重閱讀輕習作的現狀,強化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
4.特色單元安排。
選文文體豐富,以文學體裁編排單元是統編教材的創新點。如三下的寓言單元,介紹中外寓言故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四上的神話單元,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四下的現代詩單元,讓學生在誦讀中外著名詩人的作品中,初步感受詩歌的魅力。五下的古典名著單元,將《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改編版和原文一起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對明清古典小說的閱讀興趣。六下的外國文學名著單元,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世界文學名著,初步了解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文體單元還有三上童話單元、四上歷史故事、五上民間故事、六上小說單元、六下長篇小說等。
另外,閱讀教學中還有以作家作品編排的單元,如六上的“走近魯迅”。還有一些特色的單元編排形式,是引導學生學習方法策略,如四上的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四下的長文章閱讀單元等。
二、閱讀教學建議
1.強化整體意識,發展語文能力。
統編教材閱讀教學,要有整體意識、系統思維。教材的每一冊之間,每冊的單元與單元之間,以及單元內的課文之間都是環環相扣,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加強整合。解讀教材要整體把握,分析與本學段目標的聯系,重視單元之間的聯系,注意瞻前顧后,始終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加強言語實踐,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課文的人文內涵和語文要素要有機融合,整體教學,不能兩張皮。一個單元可看作一個整體,單元內的課文組合雖有其結構體例,教學中也可根據需要靈活處理,不一定按部就班。
2.強化目標訓練,落實語文要素。
閱讀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教材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向明確;每一課都有明確的、獨有的需要完成的語文學習任務。我們要增強目標意識、訓練意識,訓練要體現針對性、層次性與發展性。可依據學段常規目標、單元重點目標和課文特色目標,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一課一得。每一課的教學要充分利用每篇課文后的思考練習題,精準把握目標,使教學有的放矢,有據可依。
3.把握課型特點,指導閱讀方法。
統編教材閱讀教學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我們要明晰其編排意圖和教學要點,處理好精讀和略讀的關系,充分體現學與習的過程。教師要在精讀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實踐,激發閱讀興趣,豐富閱讀積累,學習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略讀課文讓學生根據課文前的提示把精讀課文中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在實踐中鞏固。
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以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的定位是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閱讀策略,旁批和課后思考練習題是目標要求的呈現方式。略讀課文的教學更多地偏向使用閱讀策略。
習作單元中沒有略讀課文,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精讀課文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服務于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要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指導,如默讀、瀏覽、猜讀、跳讀、比較讀等,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
4.明晰文體意識,發揮功能價值。
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強化文體意識,發揮不同文體文本的學習價值。對小說、散文、詩歌、童話、故事等不同題材,不同文本,教者不僅要明確閱讀教學的共性目標,更要明確不同文體課文教學的個性價值。如大量的古詩文教學要引導多誦讀,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文言文,文言文教學要參照課后思考練習確定學習目標。能借助注釋理解詞句,了解大意,讀懂內容,明白故事道理;反復朗讀背誦,體會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5.倡導大量閱讀,養成良好習慣。
閱讀是重要的能力和習慣,小學是培養學生一生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葉圣陶先生說:“單憑一本國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國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書,越多越好。”閱讀能力必須靠大量的閱讀才能提高。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篇目較原人教版、蘇教版都有所減少,但是閱讀量卻大大增加。課后習題中的“閱讀鏈接”也是統編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側重與某篇課文或單元主題關聯的文學作品的延伸閱讀,有的是整篇文章。我們要重視對閱讀鏈接的學習,教學中依據“三位一體”閱讀體系,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