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虎 黃德俊
【摘 要】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能優化教學設計,減少無效的課堂“折騰”;能凸顯數學本質,收到片言居要的教學效果;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有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施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應遵循由表及里、情理相融、抓綱帶目和教為不教等原則。
【關鍵詞】數學關鍵詞;由表及里;情理相融;抓綱帶目;教為不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3-0038-03
【作者簡介】1.丁維虎,南京市長城小學(南京,211506)副校長,高級教師;2.黃德俊,南京市長城小學(南京,211506)校長,高級教師。
一、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一)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的內涵解讀
關鍵詞是指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它可以使文獻搜索更為快捷、便利。所謂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是指教師在悉心解讀教材和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在課時教學中精準提取數學內容中的關鍵詞,并圍繞關鍵詞展開教學,使學生經過理解、體驗后能在教學活動中以簡馭繁、高屋建瓴地把握整個學習內容,它是一種精要表達的教學策略,更是一種促進優化的教學藝術。
(二)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的價值意蘊
1.優化教學設計的內在要求。
數學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智力活動,教師做教學設計時可以預設,但不可能完全預設,更不可能對學生的每句話、每個動作行為都進行精確的設定。教師只有圍繞關鍵詞優化教學結構,才能實現在教學環節上“做減法”、在學生素養發展上“做加法”的增益效應。在教學中,教師準確地提取關鍵詞常常能“牽一詞而動全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凸顯數學本質的應然體現。
張奠宙教授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能否學好數學內容為核心,數學教學手段必須為數學內容服務。教師應重點關注如何通過適切的教學策略把數學最本質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數學最本質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有效呈現、數學核心概念的把握、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以及數學文化的滲透。圍繞數學本質開展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可以把數學最本質的內容凸顯出來,從而大大減少課堂教學“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
3.發展核心素養的根本保障。
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是外顯素質和內隱素質的融合。學生的素養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生成的。教師在常態教學中根據核心素養的要點提取課時關鍵詞,并在教學中落實關鍵詞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由表及里——認知路線從“書面信息呈現”到“文本深度理解”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與理解。當前,部分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播放光盤,把點課件、走流程看作課堂教學的全部,這說明教師把課堂當成了書面信息的二次呈現。在這種教學觀的指導下,即使教材中就有明確的關鍵詞,教師也難以利用好、挖掘好。因此,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深度理解文本。例如:蘇教版五下《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的關鍵詞就是“轉化”,需要教師深思。從教學流程上看,要讓學生經歷感知、體驗、建構、應用和深化策略的過程;從教學內容上看,要讓學生體會轉化的作用(化不規則為規則、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化特殊為一般等);從思維方式上看,要引導學生分析轉化前后的變與不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從思想體悟上看,要讓學生認識到轉化的巨大作用,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想到并利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總之,有了明確的關鍵詞,還需要教師圍繞關鍵詞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二)情理相融——意識活動從“數學冷峻規定”到“學生欣然接納”
數學中有一類客觀性較強且約定俗成的知識,如數學的概念定義、符號表達、書寫格式和運算法則等,通常被稱為“數學規定”。數學規定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其本身并不是冰冷、枯燥的,而是充滿溫情和意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取關鍵詞引領學生經歷數學家艱難探索的過程。當學生通過自己火熱的思考了解到知識的來龍去脈,感受到數學學科知識與自己已有經驗的密切聯系,就能理性地看待數學規定,欣然理解現存的合理規定,從而實現情與理的融合。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四下《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時,提取了關鍵詞——“規定”。借助創設在一維、二維和三維空間尋找“真悟空”的情境,引領學生圍繞關鍵詞進行了四個層次的探究,讓學生欣然接受了規定。一是感受規定的必要性,認識到沒有規定必然“爭論不休”;二是經歷規定的有效性,體悟遵守規定的結果其實就是“美美與共”;三是發現規定的系統性,感受規定造就“動態統一”;四是體現人文性,讓學生成為有情懷的人,體驗規定的合理性。這節課,教師用情和理的雙筒鏡聚焦數學教學內容,把理性的數學規定重新激活了。
(三)抓綱帶目——結果期待從“一般技能形成”到“數學方法提取”
數學是人類數學經驗和規則組成的一個體系,其活力的基礎是各部分之間有機的邏輯聯系。數學課堂教學就是要不斷揭示其內在的數學聯系,讓學生把握概念術語的內在關聯,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自主構建,使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取數學關鍵詞教學有助于學生高屋建瓴地看待數學知識的前后聯系,提綱挈領地把握所學內容,起到抓綱帶目的效果。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認識分數》一課時,不少學生對“有12支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支鉛筆是鉛筆總數的,每人分得的鉛筆是鉛筆總數的”這類題目的理解不到位。筆者在教學時補充了三組題:首先出示“有12支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的鉛筆是鉛筆總數的;有12支鉛筆,每支鉛筆是鉛筆總數的”,把條件與問題一一對應,學生利用單位“1”的知識就能解決上述問題,達到強化單位“1”理解的目的。接著出示“把一袋2千克的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得這袋糖果的,是千克”,組織學生找出兩組題的異同,明確分數中“率”與“量”的區別,溝通分數與除法間的聯系。在學生理解上述內容后,出示“9千克的花生可以榨出4千克的油,每千克花生能榨千克油,榨1千克花生油需要千克花生”,引導學生試做、討論、比較,最終歸納出三組題的共同點——都是平均數問題。至此,本節課的關鍵認識“總數÷份數=每份數”就提取出來了。最后,可以讓學生結合上述三組題來闡釋關鍵認識,并自編相關習題。如此一來,學生就對與此相關的知識有了清晰的認識,找到了解此類易錯題的一般方法。
(四)教為不教——教學觀念從“數學問題解決”到“思維方式養成”
學生數學學習的成敗取決于其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的思維方式,才能智慧地學好數學。在數學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取關鍵詞教學來指導、啟迪、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最終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性目標。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思維要有順序。學生的思維習慣決定著其思維水平,有的學生不會思維,解決問題時不知如何思考。針對此問題,筆者以“兩問”作為提示,即會做的題,問自己為什么這么做,培養有理有據思考的習慣;不會做的題,問條件有什么作用,培養利用分析、歸納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迎難而上的品格。二是思維要有深度。教學中要通過提煉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如回答問題中的“四個有沒有”:有沒有其他方法?有沒有更優方法?有沒有解決這類題目的方法?有沒有聯想到更多知識間的聯系?有深度的思考能使學生的認識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綜上所述,教師在將教材所涉各知識點梳理透,將學生各個方面研究透的基礎上,提取出一個最適合一節課教學的關鍵詞,再緊扣關鍵詞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進入觸類旁通的數學學習情境。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提取每單元、每冊書、每學段的關鍵詞,并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反思關鍵詞,進而形成系列。長此以往,必將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泉佩.學術論文中關鍵詞的合理使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102-103.
[2]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