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對于很多考生而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寒窗苦讀十二載夢寐以求的追求,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然而,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學,八名考生明明高考成績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卻集體放棄了這兩所名校的志愿。
這八名學生分別是:袁梓琪、張金宇、李莎莎、郭記、陳晉、段旭、汪天翔、靳博文。他們集體放棄了填報清華北大,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大學。其中,袁梓琪在考前經過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多輪考察,并得到了清華大學降20分錄取、北京大學降5分錄取的優厚待遇。這樣,他在高考分數672分的基礎上再加上照顧的20分后,成績遠超清華大學的錄取線。最終,偏愛數學的袁梓琪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數學專業。
同樣,張金宇高考分數683分,也超出了清華大學的錄取線,且得到了清華大學相關專業的錄取承諾。然而,他喜歡的是計算機專業,最終選擇了交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其他六名考生也都各有自己的想法,深思熟慮后,紛紛放棄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他們放棄清華北大是遵從內心的理性選擇,說明他們不再盲目地追逐名校,而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浮躁與喧囂的時代里,這樣的理性思考與篤定追求彌足珍貴。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該校校領導和他們進行深入交流后,尊重了學生的志愿。該校校長說:“在尊重學生意愿面前,學校不能為了評比、為了聲譽、為了附和大眾,用感恩母校的方式來‘綁架學生填報志愿,為學生的美好未來奠基,一直以來都是學校的教育格局和理念。高中生已經有了明確的生涯規劃意識,對于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有著冷靜的思考和堅定的追求。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學校驕傲和自豪的事。”學校能夠尊重學生的選擇,支持考生“放棄清華北大”,彰顯了學校的“以生為本”的初心和教育情懷。
多維解讀
角度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人們心目中,清華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然而,亳州一中八名考生卻集體放棄清華北大,他們在“上名校”和“找夢想”的抉擇中,理智戰勝了“功名”。無疑,清華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是上“最好的大學”未必能選擇自己“最理想的專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夢想,這八名考生沒有為了“一塊名校的牌子”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最終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大學、最理想的專業。他們的這種選擇無非是對最初的理想的遵循罷了。
角度二:尊重學生選擇,體現教育情懷
一所百年名校,八名考生集體放棄清華北大,轉而報考其他高校,學校竟然完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選擇,這樣的事件的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畢竟,清華北大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該校本著為學生前途負責任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后尊重了學生的志愿,并報以肯定和祝福,彰顯了學校的教育情懷。這種包容淡定的博大教育情懷,這種超越名利得失的理性明智之舉,是堅守教育初心和擔當育人使命的最好體現。
角度三:放棄清華北大,讓教育回歸常態
八名考生放棄清華北大是理性務實的,他們選擇學校不以名氣,而是選擇最合適的專業。這種不圖一時虛名,遵從內心選擇的做法值得點贊。這種不盲目追逐名校,自己能自由地選擇所愛,也是教育回歸常態的最好體現。新聞時有報道有人碩士、博士畢業,又重新高考改行的,多與專業志趣有關。高考的理想并不都是為了上清華北大,而是要找到深造的道路與方向。上大學是為了自我完善,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名校的光環,只能閃耀一時,愛己所愛、學以致用才是正途。當清華北大退熱降溫,上大學成為心靈的自由選擇,教育就回歸常態了。
時評精粹
為理想放棄清北值得點贊
一個時代的面貌,于青年身上最可得彰。八名考生不約而同放棄北大清華,這大概算得上2019年中國高招錄取中最意味深長的正能量故事。
高分考生選擇不為著名學府“轉身”,既叫人詫異、又叫人暖心。詫異的,是在功利思維的邏輯里,不問好歹、不分青紅皂白先搶個“好大學”的席位再說,這似乎才是志愿填報的“正確打開方式”。因此,高考志愿填報APP里,動輒成千上萬的咨詢費引得家長和考生忙不迭埋單。更多孩子的志愿并非信馬由韁填下去的,而是大數據模型篩選出來的。“志愿自由”成了一句空話,“我的志愿”往往是“他們”做主。
暖心的,是這8名考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寬松包容環境。正如校方所言,“高中生已經有了明確的生涯規劃意識,對于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有著冷靜的思考和堅定的追求。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學校驕傲和自豪的事”。基礎教育除了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知識、能力、素養,亦要教會他們清晰規劃未來的能力。這8名考生在志愿選擇中凸顯的理想抱負,恰恰是對抗所謂“精致利己”的良方,更是改良志愿填報中“只看校名不論其他”的生動力量。難能可貴的是,校方沒有用“感恩母校”的方式綁架高分考生的志愿選擇權,沒有屈從于評比、聲譽等私利;而家庭,亦給了這些考生策馬揚鞭、放飛夢想的開闊空間。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站在中國高教版圖上觀之,在浩浩湯湯的“雙一流”建設征程之上,八名考生放棄北大清華而選擇追逐夢想,這本身就是裨益良多的。比如,它讓公眾對高等教育中馬太效應的稀釋與疏解,更多了一份現實的期待。70年后的今天,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以億計,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口總數居世界第二。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以上,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不過,讓高等教育真正“百花齊放”,就應該有更多特色院校的特色專業,能真正靠實力、靠公信吸引更多的頂尖考生。此般變局,才是高等教育均衡化、公平化發展之本。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有夢想,則國家有希望;青年有獨立追夢的熱望,則國家有澎湃跨越的能量。有更多好高校的好專業可選,這是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責任;讓更多好學生匹配到最合適的專業中去,這是社會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路徑。今天,我們當為這8名放棄北大清華而自由逐夢的青年鼓掌——他們以身體力行的姿態,為新時代追夢青年畫像;他們以獨立理性的選擇,為中國高教改革擊鼓催征。
祝福他們夢想成真,唯愿社會及教育能真正聽懂這份選擇。
(選自“光明網”)
青年觀點
★丁慎毅:就應該讓青年人徹底放開手腳,大膽去選擇自己的道路;讓學校在教學上真正轉向以人為本,按照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青年人的家長們不再把自己的意志捆綁在孩子身上。
★董賀:高考志愿填報,并不意味著終點,它只是一次選擇,關鍵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學校固然重要,專業是不是對自己胃口,也很重要。
★劉世超:清華北大固然亮眼,但孩子未來的人生更重要,不以感恩母校綁架孩子的意愿,才是負責任的教育,為亳州一中點贊。
★冰啟:從學生的興趣發展和尊重學生的選擇看,這才是高中教育的進步。
★王玉寶:這幾名考生以自身人生理想為重,不為外物所累,聽從內心召喚,實屬不易。讓我們為這種獨立自主意識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