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儒家“五經”之一,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詩經》可以說是一軸巨幅畫卷,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
《詩經》的藝術手法便是賦、比、興,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賦,就是平鋪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做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往往是交互使用的,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可以看到,賦是一種基本藝術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后再用賦,在《詩經》中是很常見的。賦是敘事描寫、議論抒情,而比和興都是為引出內容和抒發情感服務的。
《詩經》中的“比”運用廣泛,如《氓》等,“桑之未落”以物喻人,諷刺或者贊美。最多比的用法是在《衛風·碩人》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把莊姜之美描寫得活靈活現。《詩經》中大量用比,表明詩人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夠以具體形象的詩歌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再現異彩紛呈的物像。
《詩經》中“興”的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如《蒹葭》的興句是一樣的。《詩經》中更多的興句,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系,或烘托氣氛,或象征主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就是這樣的興句。這樣的興句有暗示作用,含有寓意、引起聯想的畫面。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形式,后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除賦比興外,《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且很多詩篇有重章,比如《氓》就是以這樣的復沓結構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有很好的效果。押韻方式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一章一個韻部,句句押韻,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還有換韻的手法。《詩經》中甚至有極少無韻之作。
總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有著清醒的現實性。《詩經》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詩人,開辟了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獨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