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我們總要求孩子成功,比別人強,考上最好的學校,但很少告訴他們,成功意味著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處,什么最適合自己。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后的結果而存在,如上北大、清華或上哈佛。
于是許多語文課教學,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追求熟練度、準確率和條件反射,把知識容量和能考高分做為教學最高境界和勝負標準;方法是反復講練,挑戰時間極限和身心極限,效果是身心疲憊、兩極分化、無味無奈、分數瓶頸。人才培養模式?所給非所要(無趣),大水漫灌而非個性培養(無味)。主戰場課堂教學灌輸式非體驗式(無奈)。
不能讓孩子眼睛發亮的課堂,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堂!
生涯滲透語文課的目的,就是激發趣味,產生欲望,培養思維,形成素養,喚醒靈魂。
a)喚醒生涯意識(為什么學?為誰學?價值取向?)
b)提高規劃能力(怎樣學?小中大目標?教練技術)
c)激發學習動力(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目標清晰)
d)培養學科素養(核心能力?揚長補短)
e)促進快樂學習(學的輕松、高效?學校已和諧氛圍)
下面,我就結合自身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
通過巧妙設計、真實體驗、互動活動、問卷調查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并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取向,從而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取向等。
比如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課后練習”。
教學目標:知道植物媽媽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傳播種子。
知識目標:能正流利地朗讀課文,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生涯目標:了解植物的知識,激發學生樂于探索的欲望,體會獨立生活的樂趣,培養留心身邊的事物,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同學們,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著美麗的大自然裝扮著我們的生活植物,王國的騎士也十分有趣,讀了《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你們知道了蒲公英、蒼耳和豌豆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你還知道大自然中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呢?(板書:植物媽媽的辦法)
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十頁。
生涯設計意圖是通過啟發談話,利用求知期待以激起學生樂意探索的欲望。
生涯設計意圖,上課前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了一些有關植物播種的資料,還讓學生準備了一些食物和圖片。課上,對資料搜集的多或主動積極發言的小組給予加星獎勵,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生涯滲透行業職責
注意:此時以興趣類型分組,人以類聚,不同視角進行觀點辯論,揚長避短,互相借鑒,共同提升,效果甚好。
根據不同的知能目標,設計巧妙的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比如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 教學中,教學活動設計有四個板塊:二是聚焦“新鮮”,交流讀后感受。三是體會“特別”,暢談校園生活。四是觀察比較,規范書寫生字。五是教學資源鏈接,拓展閱讀不同的少數民族的風士人情和民俗習慣及吳然作品《孔雀舞》。
一是自讀課文,歸類學習字詞;從欣賞歌曲《愛我中華》選段。激發閱讀期待,引入新課學習。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有這樣一所小學,不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在這所學校里共同學習和生活,想不想去參觀一下?三是體會“特別”,暢談校園生活。在板塊二中學生通過交流有新鮮感的句子對這所學校已有初步的感受,在這一基礎上,鼓勵學生用概括性語言反饋特別之處。通過5個連環板塊,巧妙設計“引-思-探-提-夢”5環節,構成這節課的主線,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即達成了知能目標的訓練,又達成了生涯目標的激發與提升。
有梯度的問題串高設計,是激發并引領孩子們進行邏輯思維、趣味探索的源動力。
比如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教學中,讓學生找有新鮮感的語句,以此句為例細讀品味,“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大手。”體會表達的妙處。
句中有新鮮感的詞語一般會說“觸碰”,兩個字換換位置,意思不變,但是感覺更美妙了。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作者把自然萬物當作人來寫? 此問題的設計就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發現作者不僅把花當人來寫,樹枝、綠葉、雷云也都像人一樣,會互相觸碰,會拍著大手。關注學生表達的同時,老師創設情境,遷移運用。首先是順延上一個話題,交流句子“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你喜歡這樣的表達嗎?其次是以第第5、第第6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么表達的。第5自然段寫“放假”,第6自然段就圍繞“放假”,把事物當作人來寫,把想象中的場景寫具體了。同時依照課文第5、第6自然段寫一寫。清風一吹,他們……蝴蝶一來,他們……最后緊扣“新鮮感”,進行交流評價。
通過精心的問題鋪設,使學生帶著高昂的熱情,投入到一個又一個問題討論中,問題與夢想碰撞,自主學習動機不斷生成,自我規劃意識越來越濃,生涯滲透,盡顯其中。
生涯滲透課堂的任務之一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八大智能的有意訓練,揚長避短,既是目標,又是手段。
比如我在基于多元智能的小學語文教學實例分析《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 口語交際請教》的教學中,結合本課需要,依據霍蘭德六島理論,結合學生意愿,提前將學生分成為六組。在教學設計的第三個板塊入境演練,多“請教”。活動一是搜集問題,進入真實。活動二是傾訴問題,真“請教”。首先是組內請教,將遇到的問題向小組成員進行請教,聽聽他們有什么好建議。注意落實請教的相關要點,不明白的地方及時提問。請教結束后,按照評價量表進行互評。
其次是全班展示.了解”組內請教”中的問題是否解決,請教是否成功。成功和未成功分別先一個進行展示,按照評價量表進行評價。
成功的請教:請組員推薦展示請教要點充分的例子,評價時關清高請教的問題是否說得清楚,是否有及時的追問。
未成功的請教:在全班內再嘗試請教,有可能人經歷不成功到成功兩個階段,對于請教要點落實得會更好。教師相機進行點拔。
學生可能圍繞“有禮貌”注意請教時機“說清問題”及時追問“表示感謝”等方面進行評價,引導發現“不管別人是否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都要表示感謝”自己幫不上忙時可以告訴他找幫忙“。我的評價是:真正的分組討論,充分體現出學生在的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在生生互動、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在激辯中增強智慧,在激辯中提高能力!(語言、邏輯、空間、合作等)
1.教學目標
學科素養目標
熟知中國詩歌的特點,提高詩歌品味的鑒賞能力;
初步掌握比喻、對比等技巧及表達效果;
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的現象。
生涯滲透目標:
1.通過蘇軾的成就經歷,了解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重視學科興趣培養,樂學好學;
2.通過古詩詞《望洞庭》的欣賞(輔以音樂手段)培養學生藝術興趣,提升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3.通過文本分析、朗誦技巧、情境體驗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語言智能,有效表達交流的溝通素養。
4.通過內容了解、結合插圖、想象畫面、角色體驗,感悟詩意,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繼而承擔社會責任、傳播中國文化的文化理解文化傳承的21世紀中國人核心素養,涵養價值觀。
綜上所述,生涯滲透的設計為主干教學服務,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助燃劑。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學校只有將生涯規劃理念、技術扎根于學科教學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找自己,幫助學生做自己,幫助學生樂自己,把課堂還給學生,有意訓練,揚長避短,通過體驗,互動,問卷等,發現并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取向等個體屬性,及時發現并發展自己的天賦優勢。以達到訓練并提升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學習動力的激發,學科素養的養成,快樂學習的情懷等。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這也是生涯教育的本質。生涯教育是生命教育,是為孩子奠基一生幸福的教育,開啟先天智慧,學會選擇后天培養的知識與技能,最終成為自己,這是教育發展必然趨勢,也是我做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與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