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素文
魯迅先生說:“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師如是說,那只有多讀、多看了。多讀多看不僅能豐富寫作材料,更能提高認識水平,學習別人的方法。平日我們常說:“作文功夫在文外”、偉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多了,自然下筆千言,文筆神奇,語言就有動人心魄的奇妙力量。古今中外眾多的文學家都酷愛閱讀,正是有了博覽群書的積累,才下筆如有神力,“倚馬可待”,寫出了許多傳世佳作。
應該說曹雪芹是最善于從我國古代優秀文學傳流中汲取營養的人,他幾乎把歷代文化的精華,各類文學藝術獨到的技巧一齊抓到手里,自然純熟地融化在藝術形象的創造之中,《詩經》、《楚辭》先秦諸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元人雜劇,以及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等各類知識,都被他輕輕拈來,自然化入成為《紅樓夢》肌體的組織和細胞……”生活和知識的積淀在曹雪芹的筆下,終于涌起狂瀾寫出了被譽為封建中國文化的結晶、世界文化的瑰寶、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徐特立老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哪一個做學問的身邊沒有幾疊厚厚的筆記本?如恩格斯在寫《自然辯證法》時,從讀過的書中作了近200本筆記;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手抄錄的就有1000萬字以上;歷史學家吳晗在一生中積累了上萬張卡片。像他們這樣,平時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再經過自己的消化、加工、整合,再加上藝術化的方法,作文時便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有話可說,信手拈來,下筆有神。
早在50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學生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學生不去多讀,平時無積累,作文何以傾吐?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因此,我們要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細膩、敏銳地觀察身邊事物,多發現一些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就會有更多與人不同的見解。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從無字句處讀書”,生活就是一本五彩斑斕的書。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要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調查顯示,作文寫得較好的學生通常一周看10個小時電視。幫助孩子認清什么是極品,什么是垃圾,審美觀就是這樣形成的。此外,還要把看電視與看書、參觀、游戲等活動結合起來,使孩子的各種積累互相聯系,更系統化,更容易記憶,網絡則是一床魔毯,為孩子打開了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孩子更快、更有選擇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在孩子的寫作積累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觀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科學探索》《走近科學》等,以擴大見聞,豐富知識。
在平時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多留心觀察,注意積累語言素材。在教室里上課,要聽老師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幽默風趣的講解,慷慨激昂的演說,學老師找自己談心時飽含哲理的話語。在課間休息,要聽同學之間嬉戲玩耍的俏皮話。回到家里,要聽父母、兄弟姐妹之間那深情的訴說。走鄉串戶,要學習農民朋友們鄉俚俗語,汲取老百姓的口語精華。逛城市商場,要聽吆喝叫賣、討價還價的聲音、技巧,看條條醒目的標語廣告。走親訪友,要傾聽離情別意的親情表達。看電影電視要聽演員們幽默風趣的臺詞。這些都是人類語言的精華所在,是寫作的素材。學生聽在耳里,記在心中,或記在筆記本上。日積月累,語言就會豐富亮麗起來。
人們說話的同時,就是在整理,識記,運用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寫人記事作文中的語言描寫的材料來源途徑就是要“口到”。就是要提倡說得多,要在社會的交際中學習積累,豐富詞匯。更提倡的是學問學問要多問,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鼓勵學生大膽地張開嘴,加入到社會語言交際中去,在班上要多開展討論交流活動,訓練學生說得多。這樣,就有利于積累生動的語言材料,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