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春凱 鄭曉燁 王康勇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社會運行的兩條發展主線。長期以來由于國情等種種原因,我們過于注重于物質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文化領域成就遠遠低于經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補足文化發展遲滯的短板是當務之急,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的必要條件。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是我國民族藝術文化的瑰寶,是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和勞動成果的一種反映形式,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及歷史文化信息,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數千年以來倫理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情感的載體。而雷劇——誕生并成長于祖國南端的雷州半島的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是廣東四大劇種之一;“雷州半島流傳的雷州話民歌、戲劇、曲藝形式大部分發源于當地的民間歌謠,雷州歌謠在協聲押韻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曼聲歌唱的韻律,隨著歌者對于音高變化對比及情感表達深入的追求,雷州歌謠約于趙宋之時形成了基本的歌唱雛形,由念誦為主的歌謠發展成為唱誦結合的歌謠腔?!盵1]
國內關于雷劇的研究主要有:陳志堅負責編寫的《雷劇》,這本書只是對雷劇進行了一般性掃盲性的概述,側重讓人們認識雷劇,主要起到了宣傳作用。因此在雷劇的研究方面有所不足。宋銳、陳湘、詹南生合編《雷劇志》,書中使用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并且收錄了一些雷劇劇目、唱腔片段、演出場所、舞臺裝飾、人物妝容以及演出劇照等等,對研究雷劇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雷劇自然和其他劇種一樣,也不例外。雷州半島雷劇植根于雷州半島當地的特色文化?!袄字菰挕笔抢讋‘a生的語言文化土壤,雷劇以“雷州話”為舞臺語言形式,配以音樂吟唱,這是雷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雷劇產生于人民的勞動生產生活之中,雷州半島傳統民間風俗事物景象紛繁多樣,人倫禮教、婚喪嫁娶、民間節日伴生的祭祀活動文化形式、民間文化信仰通過雷歌、姑娘歌、雷劇等形式呈現,間接催生了雷劇的發展成熟。
“雷州歌是從民間諺語、歌謠發展而來的,據《海康縣續志》記載:“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雷州學教諭李仲光撰寫的《重建御書樓上梁文》中有聽取歡謠,敢陳善頌”之句。記載了當時雷州歌謠的史實,在當地群眾生活中的娛樂、集慶體息等場合傳唱?!盵2]從這段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雷劇的前身——民間歌謠傳唱于民眾的日常娛樂活動場所,被人們用以傳唱娛樂,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看出雷州民歌謠的傳播范圍之廣,上至地方官員,下至人民百姓,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為雷劇的發展提供了生長土壤。故雷歌謠能進入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歌者眼里,并由這些一代又一代的歌者進行改造完善,發展傳承,并與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今天的雷劇。
雷劇是具有獨特而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劇種。雷劇擁有400萬觀眾,其中雷州市就占了300萬??梢娎讋≡诶字莅雿u廣泛流傳,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在老一輩人眼里,雷劇就是不可缺少的東西。然而,雷劇在今日的發展傳承情況卻不容樂觀。
“作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雷劇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為林奮和曾健,1955年出生的林奮已六旬有余,1957年出生的曾健也逾六旬。”[3]由此可見雷劇傳承代表人的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大都年事已高。同時,下一代傳承人的培育也十分艱難;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消費產品增多,文化形式多樣化,學習雷劇需要時間長、初期投入成本較高、經濟收入較低種種因素導致年輕一代對雷劇的興趣越來越低,肯靜下心來專心學習雷劇的年輕人少而又少,故老一輩傳承人尋找接班人也十分艱難。傳承方式也是導致傳承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雷劇傳承主要在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缺少正規的科班教育;且部分老一輩人由于觀念原因,甚至在技術傳承上還有所保留。這種傳承方式效率低、不夠系統科學,不利于傳承的擴大。
劇團是推動戲劇傳承發展的載體,劇團因演出而維持經營,戲劇因劇團的演出而擴大宣傳影響力,在演出中對劇本的改造和演出時對戲劇的不經意的延伸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雷劇的傳承發展。“據資料調查不完全統計,雷州地區有專業和業余各類雷劇團近300個,其中正規劇團100余個,業余劇團50余個,還有40多個“爆肚戲”團只在春班旺季演出”[4]劇團數量如此之多,良莠不齊,且各劇團的規模大小也不同,人員演出水平有高有低,演出裝備新舊各異,再加上現有演出市場較局限于雷州半島,市場有限,劇團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甚至會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因此通體協力的交流合作就顯得更加缺失。
隨著社會的開放發展,中國文化市場枝繁葉茂,文化形式多樣。而雷劇在紛繁的文化市場的競爭以及“快餐式”文化消費潮流下處于劣勢,逐漸走下坡路,深究其原因還是雷劇內容陳舊、形式單一枯燥、聲韻唱詞單一,臺詞晦澀難懂,服裝裝飾粗糙,故事情節不精細、缺乏新意、不夠嚴謹,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劇作本。雷劇吟唱主要是借用雷州半島地區的地方方言“雷州話”,這既是雷劇獨特的藝術特征,又是雷劇發展壯大的硬傷。因此,雷劇想“走出去”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去探討、改革;所以雷劇暫時只能在雷州半島這個地方發展生存,這決定于它本身的局限。
雷劇是雷州半島地區的特色戲劇,是半島人民千百年來的思想感情,勞動生活的反映,更是璀璨中華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雷劇缺少正規的培訓機構和專業系統的理論支持,雷劇演員和劇團在演出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在理論研究方面便顯得力不從心。高校正擁有著巨大的理論潛力資源,所以高??梢栽O立對點項目,與劇團、演員表、劇作者協力合作,為戲劇演員提供正規系統地培訓、為雷劇傳承發展提出建議、為劇本創新提供文化知識支持、為完善雷劇市場秩序提供理論保障。
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整改措施,用有形的手去不斷規范好雷劇演出的市場秩序。成立由德高望重的雷劇學者組成的部門,對雷劇劇團進行審核篩選,提高劇團的審核標準,完善雷劇市場準入規則,平衡雷劇劇團演出價格和演員薪金。除此之外,政府要堅決履行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職能,在充分尊重戲劇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下,制定相關政策,為雷劇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對傳承人要加以物質精神支持和鼓勵,讓他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雷劇傳承發展中去。這樣,才能提高雷劇的質量和藝術水平,雷劇傳承發展的道路才能免于過多的曲折。
雷劇傳承發展了300多年,在雷州半島廣泛流傳,是廣東四大劇種之一,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與京劇、粵劇相比還是相形見絀,究其根本還是雷劇缺少大刀闊斧的改革。社會在發展,文化建設不斷創新,跟不上時代發展變革的腳步,在多彩繽紛的文化市場中自然吸引不了年青人的眼光。不能使年輕觀眾對雷劇感興趣,這是雷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因此雷劇要吸取其他劇種的改革經驗,革新劇作中陳舊的內容,改變雷劇枯燥的表演形式,提高雷劇的藝術水平和情感價值。從音樂唱腔、語言臺詞、舞臺裝飾、演員服飾、劇本創作等方面,加大革新力度。這樣才能解決雷劇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雷劇曾面臨傳承危機,由于創新乏力,市場不振等因素,本土文藝界對雷劇研究不深,指導無力,導致雷劇的理論家底單薄?!盵5]人才是第一資源,雷劇的傳承、發展、改革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育需要政府牽頭,社會力量支持。政府文化部門可以充分調配利用雷劇骨干人才資源,以人才生人才,號召社會力量,組織雷劇創作者、劇團、演員培訓班、進修班,為創作者、演員提供正規的教育,為劇團提供科學的先進的劇團管理運營理念。而老一輩傳承人也要充當好伯樂的角色,發掘好的雷劇苗子,為保證雷劇的傳承后繼有人,要全力培養新人;相關部門應該在傳承人在搜集整理雷劇資料、劇本創作創新、排練表演、學習交流互動、集體教學教授等具體的環節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工作。
結語:雷劇是雷州半島地區特有的極具當地特色的劇種,是雷州半島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情感文化的寄托,以及民俗文化的載體。是我們傳統民族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雷劇的傳承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問題與進步困境,但同時政府政策扶持在不斷發力,文化建設越來越被重視。雷劇專家、文藝骨干也在不斷試圖對雷劇進行革新,當一個問題得到重視,那這個問題便不再是問題,我們要對雷劇有信心,堅信雷劇會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傳承發展與自身特色的道路。
注 釋
[1]周迎.“四音”應“八調”韻味亦盎然——雷州歌即興歌唱及創作規律分析[J].音樂創作,2018(11):183-186.
[2]杜思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城市文明進程中廣東雷劇的嬗變與重構[J].北方音樂,2016,36(24):81-82.
[3]劉賢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劇傳承與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師,2018(04):153-154.
[4]杜思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城市文明進程中廣東雷劇的嬗變與重構[J].北方音樂,2016,36(24):81-82.
[5]林小軍.雷州雷劇:一個地方戲劇的前世今生 [N].湛江日報,2012-05-25(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