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近日亮相上海書展,帶來最新散文集《南方》《北方》。1961年,張抗抗在《少年文藝》發(fā)表文學習作。上世紀70年代中期,張抗抗因為長篇初稿顯現(xiàn)的寫作才能被發(fā)現(xiàn),應出版社之邀來上海改稿,她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分界線》就是老謝手把手,一章一章修改出來的。改革開放之后,張抗抗與上海的關系尤為密切,源遠流長,文學夢想一部分在上海得以實現(xiàn)。1979年,張抗抗非常重要的小說《白罌粟》發(fā)表在《上海文學》。小說《愛的權利》發(fā)表在《收獲》,在《收獲》發(fā)表的《淡淡的晨霧》獲得全國中篇小說獎。1981年,在《收獲》發(fā)表《北極光》;《隱形伴侶》部分發(fā)表在《收獲》……張抗抗動情地說:“我?guī)缀跛兄匾髌范及l(fā)表在《收獲》。近年來,每年都在《上海文學》發(fā)表作品。”“上海,是我寫作的起點。”張抗抗說。張抗抗與上海淵源頗深。父親在上海受教育并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組織,家里有很多親戚都在上海。多年來她一直與上海的很多老朋友保持聯(lián)系。上海作家王安憶、葉辛、竹林是她1980年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期文學講習所的同窗;作家趙麗宏、王小鷹、孫颙、王周生等是她同時代的作家朋友。1961年張抗抗在《少年文藝》發(fā)表文學習作,得到兒童文學作家任大霖老師的指導。后來又在《少年文藝》發(fā)表兩文學作品。1972年,張抗抗的處女作小說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1973年,她又在文匯報上發(fā)表了長篇散文《大森林的主人》,“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開始,我是在上海出道的”。之后,她開始嘗試長篇小說的寫作。
馮驥才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知識分子要有‘文化先覺’,要比一般人更先感受到時代所遭遇的新問題。”他說,呼嘯而來的城市化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沖擊,作為文化人和知識分子,有義務在社會倡導文化保護的重要性,“不僅要倡導,還要知行合一”。他提到,研究院近期將組織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科學體系建設。“凡是進入國家名錄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要對它們建立一個科學體系,否則我們保護便沒有科學支撐,就不可靠了。”至于傳統(tǒng)村落,在馮驥才等人的呼吁下,相關部門加大了保護力度,截至目前已評選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積累達6800余個。“現(xiàn)在的問題是許多村子沒人了,‘空心化’現(xiàn)象很嚴重,這樣一來評上傳統(tǒng)村落也沒用。我們正在探討如何積極地應對和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談及努力方向,他認為,不論文化遺產(chǎn)還是傳統(tǒng)村落保護,一定要和當代人緊密聯(lián)系,息息相關,不能擺在那里“無人問津”。不過要把握好度,畢竟它們不是時尚產(chǎn)品,不能按時尚的標準加以改造。馮驥才說,正是幾十年投身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經(jīng)歷,讓他對本土文化、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體認,將“文化先覺”化為更深層的文化自覺。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日前攜新版《唐詩小札》亮相南國書香節(jié),在與現(xiàn)場讀者談唐詩時,劉斯奮稱讀古典詩歌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捷徑,除了誦讀還可嘗試動筆寫作。劉斯奮稱,《唐詩小札》早在1961年結集出版,是父親劉逸生的傾心之作,“父親早年在報紙上刊載一些介紹古典詩詞的文章,發(fā)表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由此產(chǎn)生了《唐詩小札》”。據(jù)了解,《唐詩小札》最早成文于1959年,作者劉逸生針對當時少有介紹古典詩歌的通俗化讀本,提出“用讀書札記的方式,將唐詩注釋、串解與鑒賞打成一體”,作品問世后一時間洛陽紙貴。在和讀者分享為何要讀唐詩宋詞時,劉斯奮說:“中國詩詞源遠流長,僅唐詩就有4萬多首,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各類題材。而閱讀古典詩歌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捷徑,在不知不覺中能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談到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品讀,劉斯奮說:“這不是一本學術專著,它的目的是面向廣大讀者,讓無論哪個階段的人都能抱著興趣讀下去。它能帶領人們進入詩歌的殿堂,教會人們品詩、寫詩等。”
作家徐則臣是在上海書展上得知自己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當時他正在現(xiàn)場做活動,一位熱情的讀者跑上臺向他表示祝賀。對徐則臣來說,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他說還沒太回過神來。這一天,平常也不平常,徐則臣要參加兩場活動,還帶著《人民文學》雜志校樣要看,并遭受著感冒頭疼之擾。他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獲獎不會改變這些,該干嘛就干嘛。在徐則臣看來,獲獎總是有一定偶然性,寫作是孤獨的,但能得到專家、讀者的呼應,就是幸福的。“無論這種肯定來不來,肯定要寫下去。”徐則臣至今寫作已22年,不算短,因為喜歡寫作,所以還會寫下去。談及寫作計劃,徐則臣表示,《北上》有不少好玩的事兒,關于歷史、現(xiàn)實、藝術的問題都可以展開,因此他想寫非虛構散文集《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