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潤孝
高職語文教育是指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中實施的語文教育活動,是在學生已有的在中學或中職習得的語文知識、技能和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規定學時的語文教育活動的實施,提高學生運用漢語進行閱讀、鑒賞、分析、寫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審美能力,為專業課的學習和將來的職業奠定必要的基礎。
高職語文教育既包含課堂上的語文教學,也包括課堂外的語文學習。一方面,通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基本常識,培養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這是高職語文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另一方面,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內,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理念,通過組織語文活動,如社團活動、學術講座、文藝活動、社會實踐和課外閱讀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學習語文,開闊視野,運用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語文是我國現階段各個教育階段都開設的一門課程,但不同的教育類型決定了各個教育階段實施語文教育的目的、學科性質有所不同,語文教育的學科特點、高職教育的目標、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高職語文教育是集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于一體的一門課程。
從語文學科的地位看來,它是一門具有綜合教育功能的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其它學科的知識內容要通過文字來表述,教師的講解也要通過語言來進行,離開語言文字,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都會無法正常進行。蘇步青說:“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基礎一樣。”語文基礎好、語文能力強的人,其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優于別人,學習其它學科容易理解接受,學習效果也會比較好。薄弱的語文基礎和語文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其他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影響他們個性潛能的施展和發揮。
從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看,目前高職生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普高統招、“三校生”統招、普高單招、“三校生”單招、轉段和綜合測評。學生普遍錄取分數不高,文化基礎薄弱,具體到語文學科存在著語文基礎知識不牢固、閱讀面狹窄、表達能力弱等問題。所以高職語文教育要抓好基礎知識積累與基本能力訓練,引導學生打好進入工作崗位和繼續學習必須的語文基礎;引導學生學習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語法和修辭知識,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讀和寫的一般方法和知識、文學鑒賞的知識;要繼續進行聽說讀寫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
從語文的學科性質來看,語文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認為語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說出來的口頭語言和寫下來的書面語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過程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朦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語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條有理的語言,語言與思維是完全一致的。離開了語言,人們就無法思維。高職語文教育要繼續加強對學生聽、說、讀、思、寫能力的培養,要在中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培養他們熟練運用語文基礎知識進行日常應用寫作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流暢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從高職教育的目標來看,高職語文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工具。語文教師應該時時不忘自己姓“職”,用職業教育的戰略眼光關注學生的發展。將語文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有機結合,以語文學習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以專業知識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將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結合,圍繞學生的專業確定語文教育的目標與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形成未來職業生涯需要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優勢,創造性的使用語文教材,在教學中進行職業觀念、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法規等多方面職業素養的滲透教學,為學生迅速成為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員奠定思想基礎。
從語文學科性質來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人文學科,負載著豐富的人類文化,包孕著多姿多彩的人文精神,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高職語文教育要通過一篇篇美文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優美文辭吟哦品味,感受先賢們崇高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智慧和勇氣,感受人類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語言之美,人文之美,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學、文化的熱愛,逐步樹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
從高職教育的目標來看,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在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同時,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高職語文要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品行和人格還沒成型,容易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和濡染,所以高職語文要用文質兼美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他們學會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進行正確價值判斷。《大學語文》是文學課、歷史課,但更應該是一門人文精神的傳播課。應該讓學生感受文學經典,用文學經典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體會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蘊涵的對人生的本體關懷和自由獨立精神的寶貴資源,學生如果能夠真正的進入作品,并且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勢必會有大的收獲[1]。
教育部指出“語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整體素質要求的提高,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正確的閱讀能力、成熟的思維、嫻熟的交流寫作能力已成為用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高職學生缺乏人文素質造成的最大后果是缺乏對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情況將嚴重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2]。這些要求使職業教育必須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加強高職語文教育人文性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和教育的要求。
作為知識、文學和意識形態融合的主體,語文與審美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審美教育是任何階段的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標。 審美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即正確的欣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旨在深化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突出美育的重要作用。文學作品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審美價值,體現了作家對自然和生活對社會的獨特見解和審美體驗。這些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結構美和意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多面審美。“審美”是高職院校語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逐步改善學生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學生人格,影響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高職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了美,謳歌了美,自身也是美的結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能夠培養學生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再造美的能力,學生在閱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激發自己的審美想象,感受文章塑造的審美形象,融入文章創造的藝術境界,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與情感,喚醒內心的理性覺醒和人性的復蘇;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創造美,在錘煉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同時,形成創造美的能力,在精神上得到升華和提升。
高職語文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徐中玉先生說:“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承,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格健全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高,學好、教好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它的價值無法用物質回報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教育中,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文性和審美性,通過語文教育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精神上陶冶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理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人文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加強工具性和基礎,實現學生個性發展,人格提高和學生專業能力提高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