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英
語文課程就是學習語言和文字的運用,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言文字的應用,包含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欣賞、文學創作等活動。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核心素養。
何謂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性語文素養,包含語文常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思想能力和人文實質。不難發現,在《生命 生命》一課中,有許多值得關注的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奇妙之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大有裨益。那么,該如何做到關注語言文字運用之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呢?
我認為,語文學科一定要守住語言學習,據于文本,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核心。關注文本表達,最重要的是關注語文教材,這是語文學科獨立于其他科目的特點。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教材本身是用什么來說話的,用什么方式來寫的。
首先,《生命 生命》一課中,人生巨大的問號引發讀者思考。針對課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命 生命》的課題反復是為何?兩個詞語中間你想加逗號、問號還是感嘆號,亦或是其他標點符號?繼而啟發學生說說為什么加你所選擇的標點符號,從而引發學生初次對課文的理解。
其次,我們知道,文本本身不會說話,課文脈絡的書寫從飛蛾、瓜苗到我,其實是作者在實現自救、自勉的過程,從飛蛾求生、瓜苗不屈生長身上,作者獲得了生存的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拋出問題:三個事例的順序能否調換?引導孩子思考和爭辯。通過思維的碰撞,學生不難發現:三個事例,從外到內,從看到的到聽到的和想到的,從敘述到抒情、議論,由問到事例,再到生命的思索,從文本表達的自然性和作者表達的邏輯性而言,三個事例順序不能調換,從而引導學生解讀課文言語的密碼,同時,也讓文本發揮自身的光芒。本課雖是散文,然而形散而神不散,解讀文本表達和本課語文現象的密碼,使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獲得內化、重組、構建和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在接受、學習、分辨、思辯中鍛煉執著、高效,從而學有所得,真正解放孩子。
課前,我布置學生針對課文做前置性學習,收集有關作者杏林子的材料。上課伊始,我給機會學生說說:你所了解的杏林子是怎樣的?學生滔滔不絕、興致盎然,給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詳實的資料,這就為后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背景和語言基礎。
課中,我采用了主問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詞句打動了你?說說你的感受和聯想,最后總結生命是什么。在思考主問題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分享最打動你的詞句,小組中的1-3號同學分別分享一個事例,4號同學作補充,力求讓每個小組同學都有機會與同伴進行分享。有了前置性學習分享的鋪墊,在小組討論和分享中也傾聽了其他同學的見解,學生的語言積累得到大大豐富。接著,讓學生設想:飛蛾平均壽命只有九天,你建議飛蛾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九天?學生紛紛進行大膽聯想,描繪自己的美好想象,老師也趁機發表自己的想法,作一首小詩與大家分享。以詩解文,不僅老師自己也感動了自己,也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促進了課堂的情感共鳴。小組的討論和匯報分享、情境的設置和想象,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也明顯地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因為在語言表達的分享中、在豐富的聯想的啟發下,化具體為形象,化形象為具體,教學智慧與學習智慧的碰撞,學生得到一次重要的洗禮。
課后,我也在反思,本文知人論事,所謂散文,即是靈動的那一刻所寫。如何既使學生有收獲又能上出散文味呢?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拓展就是契機,抓住引導學生聯想的言語訓練要點,才能使學生有所積累,在語言表達方面侃侃而談。
指導本課的學習,我引導學生多讀,課堂中采用了多種方式的朗讀,如:引導學生朗讀課題,隨機挑選學生來讀,啟發個性化朗讀;讓學生劃出最打動你的詞句時,指導學生進行默讀;分析和解讀關鍵詞句時,鼓勵學生個別讀、小組比賽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等,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在讀中揣摩關鍵詞句,從而取得尋覓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首次體驗。老師不用自己的讀代替孩子的讀,抓好扶手,帶領孩子經歷閱讀的全過程。
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有以下方法:掌握關鍵詞;接觸語境;聯系生活現實,例如學生提及“掙扎”一詞,老師可以馬上回應,是的,你平時在生活中看到過掙扎嗎?學生就會聯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景,老師相機點撥,表面的動作內在傳達是在求生,這其實是一種表現形式,哦,原來你從飛蛾身上汲取了生命的力量!還可以構想畫面,“忍不住”,你能想象到眼前呈現的是怎樣的情景?是啊,作者被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所深深打動和感到震驚,所以他情不自禁、不由得放了它;角色體驗,“極力鼓動”一詞,你也來試試,假如你是飛蛾你會怎么做?學生拼命地扇動著自己的翅膀——手臂,他也在極力、奮力逃生;當然還有聯想。抓住關鍵詞和重點句子,提煉感悟,由散到聚。本課的說理性,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層面下的東西,提煉學習策略,引領再深化。
語言能力的發展蘊含語言的一般性、應用性、審美性和鉆研能力的發展。我以為,語文能力應在聽說讀寫、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的實踐中形成。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把握學習的內容和技巧,更要重視學生的生成,大閱讀后的自信飛揚、積極的課堂互動,能大大促進學生的生成。
我認為,本課中生成的理解和定位是:1.新觀點的一種生成。課堂中聯系霍金,針對數據、圖片,讓學生說說你有什么新的感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嘗試由扶到放,引導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令人欣喜的是,學生不僅提到了霍金,還提到了張海迪、杏林子以及他們的共同點。2.深切的內心體悟。備課時對教材深入解讀,嘗試從深度到廣度進行理解,點燃和感染學生。課前分享前置性學習資料,關注作者,我想這也是文本價值的體現。課堂中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本意、課文意、延伸意,引導品、讀、悟。古文、原文、詩文的引入,鼓勵與共情。3.完整的表達與創造性的表達。激發學生感悟有限生命中不一樣的寬度,我更注重了語言、畫面、顏色。我想,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因此,通過試教和修改,正式研討課時,我把個人分享詩歌轉變為師生共同創作詩歌,老師給出開頭結尾和開始的一節作為引子,鼓勵學生創作一節詩歌,通過文字的完整表達,抒發對生命的不同感悟,在培養有條理完整的表達中,老師克制自我,做到少說少讀,多給孩子們燦爛的機會,這樣更能促進學生的有效生成,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語文能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了。
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表達愿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引領交換思想后的重建,激發靈感的發揮。本課整體結構就是一個大大的設問,通過課堂的學習與激發學生內心深切的情感體悟,引導寫一寫:生命是什么,創作屬于自己的生命格言。課前布置預習作業:翻閱家庭相冊,聯系生活和經歷,說說生命的故事,課堂結束前,給予學生表達和分享的機會,激起對生命的真切感悟,從而懂得更加熱愛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致力創造無限的價值。
有學生講到,他們家養了一只小貓,小貓和家里人感情一直很好,但有一次,小貓生病了,他找遍了家里和它常去的地方,卻找不到小貓,家里人告訴他,小貓在即將離開人世時,會自己找個地方安息,不想把痛苦帶給主人;有學生談及,有一次和家人去海邊游玩,發現了一只深陷在沙堆里的小螃蟹,它一邊往上爬,一邊被沙子重新覆蓋,但它拼命地掙扎著,通過努力,它終于爬出了沙堆,但是卻斷了一條腿,他目送著小螃蟹一瘸一拐地慢慢爬向遠方的大海……學生們的分享是令人感動的,是的,給學生一個舞臺,充分調動和激起他們的表達愿望,他們就會綻放光彩,得到的是心靈的震撼,也是深層次的思想教育,誠然,真正能觸動孩子的課堂才是好課堂。
于漪說:“民族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語言是民族文明的根。”語文教學應該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學生發展打下精神基礎,語言教學應注重學生語言和語言的運用,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根底和素養基石。關注語言文字運用之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任重而道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