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由詞匯和語法構成并能表達人類思想的符號系統。就廣義而言,語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溝通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符號會以視覺、聲音或者觸覺方式來傳遞。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自然語言。《幼兒教育綱要》非常明確地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句話已經把幼兒園開展兒童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概括得相當清楚。語言教學活動是指以集體活動形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幫助他們獲得傾聽、表述、欣賞、閱讀等語言經驗,促進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得到發展。
一.在閱讀中進行語言訓練與創新思維培養。教師要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文件和幼兒園的教育宗旨,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等確立適宜的教學重點。首先,對于剛剛來到一個新環境的小班幼兒,會帶有對各方面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對幼兒園集體生活的不適應。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側重在讓幼兒感受美的情感體驗,同時通過集體閱讀的方式學會和同伴或教師進行分享和交往,緩解幼兒對新環境的緊張焦慮情緒。其次,當幼兒進入中班以后,言語器官已發育成熟,對某一個事物的注意力時間也有所增長,所以此時教師應重點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的能力。引導幼兒根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結合畫面討論故事,建立圖畫與文字的聯系。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引導他有條理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并與他人圍繞一個主題討論自己在閱讀中的發現、體會和想法。最后,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該年齡段兒童對文字的敏感性放開幼兒自由閱讀。幼兒可以不受外界干擾地主動去閱讀繪本故事,同時能夠完整地表達講述給同伴、老師或家長聽。大班的教學目標還應該包括幼兒對繪本故事情節的創編,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在除語言外的其他四大領域相結合的延伸活動中會使教師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雖然早期閱讀的目的不是識字,但對于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幼兒已經產生了對簡單文字的興趣和需要,所以教師可以幫助他們認識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文字、標點等。但注意一定要在幼兒自愿的基礎上,強制地灌輸這些知識會極大地壓制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在說話中進行語言訓練語創新思維培養。所謂“童話”,字面意思就是“兒童的話”。“自己的話”就是指兒童個體對自己獨特思維的語言表達形式,是沒有半點成人味的純正的“童話”;“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表明:說話也是最初的習作訓練。習作既是兒童對事物認識能力的體現,又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礪練,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是“語言”與“思維”的有機融合。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已成為當今世界主流兒童教育思想的支柱理論,他關于兒童思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兒童不能把精神的東西和物質世界相區別,在成人看來無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兒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識的。他把這一現象稱為兒童的“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正是兒童認識事物的獨特思維方式,是地道的“思維童話”。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兒童表達自己的思維時有獨特的語言形式,比喻、擬人、夸張等在兒童那里不是修辭方法,而是特別的說話方式。一位四歲的孩子走路時看到一些白云在很快地移動,就自發地做出了如下解釋:“一定是某個開機器的人使白云移動的”。一位六歲半的孩子問:“為什么只有在湖邊才會有波浪呢?”想了一會兒,他自己說:“波浪在湖里淘氣吧!”當老師把“雪融化后變成什么”的考題交給一年級學生時,他們的答案不是“水”,而是“美麗的春天”;當老師讓學生用“大海”說一句話時,學生竟然說;“大海是無邊無際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數不清的羊群”;當老師讓學生把“月亮“和”星星”聯系起來說話時,學生竟然說:“月亮哭了,淚水化作星星”……這就是與成人有天壤之別的兒童思維和兒童語言。幼兒的創新思維完全屬于學生自己的“點點滴滴”的新嘗試,例如,一年級學生在老師的“教”中學會了“我愛媽媽。”這個句子,老師啟發“變通”后,學生寫出了“我很愛媽媽。”“媽媽,我愛你。”“我愛你,媽媽。”這些句子在情感、句式等方面都有變化,這就是思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