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基于應用型高端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對現存的教育問題予以反思。積極完善外語教育理念,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創建以課堂計算機為基礎的高端英語教學手段,形成更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端外語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作者簡介】張靜(1973.03-),女,漢族,吉林白城人,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碩士,從事英語語言文化及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端外語教育人才培育策略研究”系列成果。
引言
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開展教育工作。而在具體落實與實施各項人才培養計劃過程中,仍出現諸多的問題。無論是在教育觀念、教學手段上,還是對人才培養意識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地方院校若想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外語專業人才,應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對既往教育管理與人才培養經驗進行反思與探索,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
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端外語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1.人才培養意識不明確。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更強調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認為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獲得自己滿意的職業發展前景。這樣的人才培養觀念,不能說是錯誤的,但觀念是不完善、不夠明確的。尤其,當前我國面臨著重要的經濟轉型,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針對高端外語教育,應重新構建人才培養策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標準的專業人才。
2.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我國教育領域,教師開展專業教學活動過程中,更注重專業本身知識的傳授。嚴重忽略學生素質教育、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更多情況下是教師將自身的語言作為主要的傳授媒介,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導致學生不僅無法進行熟練的應用,影響學習效果,還阻礙學生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的提升。
二、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端外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
1.完善外語教育理念,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地方本科院校,在開展高端外語教育人才培養活動過程中,應結合社會的發展趨勢,積極完善高端外語教育理念,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形成外語教育目標、教育手段、專業課程等更優化的教育體系。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對語言本質及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觀認識,能逐漸提高自身個體認知性與社會構建性。倘若這樣的人才培養觀一經形成,會對英語教育問題產生新的感知與理解,從而左右教育行為與教育心理,進而有效提高外語教育人才培養效果。因此,學校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化成以學生為中心。并有意識地去改變常規教學手段,將強調知識傳授轉化成能力的提升。令學生在學習英語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將知識進行靈活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更應將語言教學提高到新的高度上,將高端外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實現卓越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而在此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相關管理人員,應更多地為英語教師提供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機會。并高效踐行“走出去、請進來”優質教育人才培訓方案,令他們更多地參與語言教育、英語人才培養的學術交流會等,大力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升華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從而為學生創建更科學的教學氛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創建以課堂計算機為基礎的高端英語教學手段。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基于高端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具體落實教育活動過程中,借助于先進的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應善于利用當前前沿科技,創建以課堂計算機為基礎的高端英語教學手段。教師可通過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創建互動性更強的英語課堂。切實做到“以生為本”,教師做好教學引導的人才培養新策略。課堂上教師可運用多元問答、小組協商討論的形式,去幫助學內化吸收英語知識。并給予他們更過表達的機會,令學生能流利的利用英語進行信息傳達。基于課堂、計算機及其他技術結合的教學手段,可更好地實現教師的“教”轉化成學生自主的“學”,令理論講授與語言實踐有效結合,不僅可更多的展現學生的主體性,還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結合,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師可更多的利用網絡課程教育資源,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效融合、將部分教學內容從課本轉移到課外,從而形成更具實用性、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而通過英語教師創建的更多元化的教學環境,打破時空的限制,將學生推向更加自主化、個性化的發展方向。而這樣的教學氛圍,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培養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端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
三、結語
總之,地方本科院校,應將培養應用型人才落到實處,能夠以學生為中心,科學設定英語教學課堂。能合理利用計算機等技術,創建更生動、科學的教學氛圍。逐漸樹立更先進的人才培養觀,重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外語教育政策的沖突:復合型人才還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