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武
(云南省文山丘北平寨鄉中心學校,云南 文山 663211)
引言: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于物理現象是隨處可見的,物理知識滲透在生活中的各方各面。與其他的一些學科相比,物理更加的具象化,其對于學生觀察生活、充分實踐的思維能力的引導也更加明顯。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是可以通過學生現階段的物理知識進行解釋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物理的氛圍,降低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陌生感,還能夠極大的驅動學生的內在主動性,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
傳統教學模式中“填鴨式”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應結合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將物理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這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容易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將生活融入到初中物理課堂學習,可以極大的降低學生對于物理新知識、新概念的陌生感,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接受物理現象的接受,增強學生的知識接受度。
學習思維的培養已逐漸的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當一味地強調基礎知識的夯實,更應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的同時能夠較好的了解物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將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放到課堂中去,學生對于這些熟悉的物理現象往往是充滿著探究熱情的,學生積極的進行自主探究,獲取成就感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許多多和物理息息相關的現象,教師需要充分、良好的利用這些物理現象進行引導教學,就能夠真正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進行“浮力”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時,筆者會通過學生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引導:“同學們都知道輪船和鐵片都是由鐵組成的,并且輪船比鐵塊重,那么為什么輪船會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投入水中卻會沉下去呢?同樣的,由鐵組成的潛水艇是怎樣在水底潛行又浮出水面的呢?”這樣的實際生活現象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真正的積極的進行探索。這種日常生活中實際例子看似普通,卻蘊含著相應的物理原理,因此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探究物理的能力。
物理思維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來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讓學生能夠從思維層面感受物理,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例如,筆者在進行“光的反射和規律”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準備激光筆、硬紙板、平面鏡以及量角器等必備材料,通過問題:“生活中太陽光的反射現象有什么?光的反射規律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在未進行實驗探究前大膽的進行假設,然后通過進行試驗進行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然后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逐漸的將一些相關概念引入,比如入射角、反射角等,不僅能夠為學生留下較深印象,還能夠理論實踐雙管齊下,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提升。
物理學科不僅僅是一門源于生活的理論學科,更是需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實踐學科。筆者在進行教學時會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實驗設計以及物理實驗小制作,比如制作簡易的潛望鏡,簡易的杠桿等,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還能夠進一步的讓學生理解知識。例如,筆者在進行“聲音的傳播”這一知識點教學時,在學習相關知識點后,筆者布置家庭實驗作業,讓小組合作進行聲音傳播速度的驗證試驗,讓自主的進行實驗設計,找出實驗漏洞,逐步在討論過程中完善實驗計劃,進行實驗的實踐操作。學生進行積極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學習氛圍,還能夠通過這樣的形式為學生留下深刻地印象,將物理知識具體化,從而提升物理學習能力。
結語:物理學科是源自于生活的學科,初中物理學習的所有知識點都可以在生活中進行觀察發現,因此教師可以解除初中物理這一特點積極的尋找生活情境和教學內容的接入點,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學以致用,逐漸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和興趣。素質教育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更高,因此教師通過物理現象的探究,讓學生提出假設、做出論證、得出結論的這一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的過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順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