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同
學生喜歡的勵志視頻《永不放棄》講述了橄欖球隊隊員布洛克背著160磅的隊友進行“死亡爬行”的訓練故事。其中有這樣的一幕場景:教練讓學員們背上自己的搭檔,膝蓋不能著地,爬10碼。爬完后,大家都已滿頭大汗,覺得能完成教練的任務就算不錯了,所以也就無暇去考慮其它諸如潛能之類的問題。為了讓學員們了解自己的潛能,教練讓布洛克和他的搭檔再練一次。這次訓練,教練蒙上了布洛克的眼睛讓他爬,在教練一次又一次的激勵下,在隊員們從笑著觀看到震驚的轉變中,布洛克爬完了全場。他挺自信地說:“一定有50碼。”可事實上,布洛克足足爬了110碼。視頻中布洛克堅持到底不愿放棄的過程大大地振奮了學生的心——布洛克的潛能被更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了,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孩子們一個個熱血沸騰,眼神中充滿著從未有過的堅定與自信!
卡耐基說過:“多數人都擁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機會,都有可能做到未曾夢想的事情。”我們知道,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無法用一個具體的詞或是數字來形容,因為我們無法發現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如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呢?這是多年以來許多老師不斷思考和積極探索的一個課題。看完這段視頻之后,我個人認為:這段視頻也為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方面。
其一,打破思維定勢是發掘個人潛能的前提。教練在訓練前先用布條將布洛克的眼睛蒙起來,就是為了讓布洛克不囿于原有的視覺所見范圍,讓他不固于原有的思維模式。事實上,當我們面對困難時,大多數人總是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先被困難嚇倒,往往“口欲張而囁嚅,足欲行而趑趄”。殊不知在教學中,許多時候課堂隨機生成的問題反而是激發我們潛力和創新我們思維的最佳時機。
我們知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時,有學生問道:到底是誰殺死了可憐的祥林嫂?這個問題的答案出現了很多:有的學生說,是柳媽殺死了她,因為她告訴祥林嫂世上有“地獄說”;有的學生認為是魯四爺,因為是魯四爺嫌棄祥林嫂,把祥林嫂逼得無路可走;甚至有學生說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這時候,課堂氣氛就達到了高潮。我讓大家安靜下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其二,教練的正確引導是其發揮潛能的重要動力。在視頻中,教練對布洛克一共喊了13次“對了(就是這樣)”,喊了15次“加油”,喊了23次“別放棄”,喊了3次“不要停”,喊了48次“繼續……繼續”,甚至到最后就一直俯下身子甚至是貼在他的耳旁不停地吶喊。此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教練對他的鼓勵是真誠的,引導是得法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教練正是深知在一個人的前行中鼓勵、陪伴的重要作用,所以才會不遺余力地在布洛克的身邊不停地加油鼓勁。
教練的做法啟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總是站在講臺上,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候不妨走下講臺,俯下身去與學生交流交流,這樣就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導、幫助是真誠的。事實上,課堂上教師的表情、姿態、手勢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提倡“微笑教學”,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其三,團隊的合作精神是布洛克發揮潛能的不竭動力。視頻中,布洛克能堅持到最后,也離不開隊友們的互助協作精神。在此次活動中,布洛克的隊友們不是和布洛克一起踢球比賽,而是助他展示自己的潛力,從開始的漫不經心到最后的震驚,他們始終沒有離開過布洛克。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這個團隊的團結協作精神。俗語有云:“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女排教練陳忠和說:“我們沒有絕對的實力去戰勝對手,只能靠團隊精神,靠拼搏精神去贏得勝利。”美國韋伯斯特也說過:“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德國叔本華說:“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這一切都表明:一個人可能會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但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顯示個人的風采,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努力為這個集體奉獻自己的一份才智。另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頑強堅韌的意志品質,磨練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定意志,這也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以最佳的姿態接收教學信息,這樣,教和學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都會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