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湖北 秭歸 443600)
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九里小學與陳家小學地處山區縣,其中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30%。大多留守兒童或多或少存在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不善交流等問題,甚至有部分留守兒童提前進入“叛逆期”,主要表現在厭惡學習、逃避教育、疏遠同學、抗拒長輩,進而易誘發一系列不良行為。
為了讓這些留守兒童能夠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九里小學與陳家小學的老師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特點,創新機制,合力共建留守兒童服務平臺。首先,建立了本校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庫,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基礎信息。對留守兒童的出生日期、性別、民族、就學、身體狀況、居住地址、寄宿情況等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其次,對他們的家庭情況、父母務工地點、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受委托監護人基本情況、村(居)民委員會聯系人等基本信息也進行了精準錄入。在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基礎信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四個關愛”行動,讓兩所學校的留守兒童感受到了別樣的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學校管理需要給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多接近他們,并努力把班級營造成一個溫暖集體,讓留守兒童能切實感受到身邊的溫暖。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吸收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通過民政部門、慈善機構等,動員社會愛心力量,對留守兒童生活方面給予幫助,重大節日對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為他們創造快樂,讓他們健康成長,彌補由于親情的缺失而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通過調查發現,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開生活,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匱乏和情感支持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兒童與外出父母間“親情陌生化”的現象開始顯現。針對留守兒童的現實需求與心理特點,我們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組建了以心理咨詢師為主,教育工作者為輔的心理教育輔導志愿服務隊。通過集中授課、游戲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于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開設了心理信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親子熱線,設立心理咨詢室,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管理中,我們邀請了縣“春之聲”心理咨詢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在校內開設家長學校,借助網絡平臺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對家長提出了“三個一”要求:一是每月給孩子寫一封信。既鍛煉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又能增強留守兒童和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們找回丟失的“親情感”。文字具有不可替代性,能給人以想象力,便于保存,反復閱讀。二是每周一次“親子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話。三是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情況。
由于缺乏監管或監管方法不當,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在學校反映出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吃苦精神,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嚴重者發展到經常曠課、逃學。這都與其特殊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致使他們的學習缺少有效的監督,學習自主性降低,逐漸養成各種不良的學習習慣,最終影響到學習成績。另一方面,祖輩更多的只能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進行照顧,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不能有效幫助其解決。
為了有效地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成績,學校發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組建了一支“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服務隊,發動轄區的大學生黨員、優秀干部、大學社團加入志愿服務隊,定期、不定期為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輔導;發動一切愛心力量,整合資源,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留守兒童創造了拓展科學視野的機會。
建立了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結對子的幫扶機制,教師定期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關愛留守兒童各方面情況。同時,以村委會、教師、在校學生為主體,在全校推廣“3+1”的關愛模式,即:1名愛心媽媽、1名代理家長、1名快樂同伴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通過開展“愛心幫扶”、“快樂同伴”、“文明使者”等長期性、針對性的關愛活動關愛留守兒童。通過陪伴、交往、談心,了解留守兒童內心世界和生活中的困難,進一步保障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我們要換變思路,充分協調和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力量,優化留守兒童教育方式,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讓留守兒童的心“不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