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琪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呢。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因此根據新課程培養目標制訂的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不僅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教材中的古代詩、詞、文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貴資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總是有遠大的抱負,寬闊的胸襟。曹劌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鄒忌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北伐中原。歷史上這些名臣謀士,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通過學習,以此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激起他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探究,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杰出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愛戴,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語文教師應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把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那么,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陣地高效地加強文本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呢??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
現行九年義務教材中編入了相當多的傳統文化篇目,如七年級的《論語》、《木蘭詩》等;八年級的《核舟記》、《活板》,九年級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篇目。教師精心篩選,一學期重點探究三五篇,在教學中通過對其字、詞、句、篇和所表達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廣度地挖掘、研討和探究,把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達到傳承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的源頭,是中國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篇章、國學經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語文教師為學生推薦書目,要求必須認真閱讀,做好讀書筆記。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每次放假,會把讀一至二本中國古典名著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布置給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每學期教科書上的《名著閱讀和欣賞》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啟發學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導學生對社會和人生有新的領悟。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學會讀書,熱愛讀書,豐富知識積累,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
1.必須努力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自覺、主動地把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使傳統文化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中學語文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語文工作者,同時他還是一個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傳者。
2.是認真分析、研究、思考語文教材,正確認識和把握語文教材中蘊涵的傳統文化內涵,運用好教材這個傳統文化的載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求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是要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老師應著重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之美,在恰當的時候引領學生誦讀美麗的詩句。
總之,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凝結著華夏先哲的無窮智慧,浸透著偉大的民族精神,閃爍著文明的創造火花,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寶藏,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些燦若星辰的優秀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如何將濃重深厚的文化積淀開發出來,傳承下去,是我們社會,更是語文教師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應為之進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