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清 高 楊 王春艷 楊慧敏 (黑龍江工程學院)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成果導向也是產出導向,產出聚焦于畢業要求的達成。隨著黑龍江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證工作的通過,在認證過程中,尤其是在對通用標準解讀及資料完善的過程中發現,部分非技術性指標與綠色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綠色教育是一個交叉的學科,它符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思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需要綠色教育內容來支撐,但又不等同于綠色教育,綠色教育內容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中的一個部分,但是綠色教育思想又貫穿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整個過程。
綠色教育在國外起步較早,國外對于綠色教育研究已經具備較深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制定了綱領性的法規與文件,部分高校開設了環境教育課程、跨學科與環境相關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末,綠色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伴隨著生態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在我國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各高校相繼開展起來。1998年5月20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準清華大學“創建綠色大學示范工程”的項目報告,清華大學建設“綠色大學”,包括“綠色教育”“綠色科技”和“綠色校園”建設等方面。清華大學的前任校長王大中、楊叔子院士均給出綠色教育的內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加速進行,綠色教育的內涵不斷發展并完善。2011年余清臣提出:綠色教育在中國是環境保護教育的探索,是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教育行動,是與生命教育的交融,是時代內涵。
新時期,高校綠色教育不單單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而應包括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及提高學生素質教育兩大方面,既要培養學生具有綠色意識,能夠將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工作中,又要使得學生思想、行為方面均具有綠色的標志。綠色教育第二個方面中學生素質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及職業規范等方面。這種綠色教育理念凸顯出多樣化、創新、綜合性等方面的豐富內涵,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相一致,與“新工科”建設中提出的多樣化、創新型人才相吻合。
高校開展綠色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新工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產業需求的需要。綠色教育知識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既是自然科學又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有關綠色教育理論和實踐基礎及各國、各高校開展綠色教育的現狀和路徑,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證開展情況,從決策層、師資隊伍、課程設置、社會等方面提出開展高校綠色教育的途徑,具體如下:
相對于國外綠色教育現狀,我國缺少綠色教育方面的立法保障及實施細節,當務之急需要高校決策層對綠色教育的深層認可,使從決策層到教師到學生充分認識到綠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綠色教育指導委員會,并通過研究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從文件到具體的實施細節一一敲定,促使高校綠色教育開展的有效進行。
第一,樹立綠色教育理念。無論是學校德育還是人才培養,或是課堂教學均需要綠色教育理念。該理念的樹立可通過學校培訓、在線學習、文件發布等多種途徑獲得。
第二,完善與補充知識。開展各種綠色教育的師資培訓和研討班,通過遠程教育或培訓,介紹國內外綠色教育的研究現狀、理論和實踐經驗,使教師盡快掌握國際綠色教育發展的趨勢,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綠色素質”和“綠色理念”。教師除了應完善和補充綠色教育方面的知識外,還應與時俱進,不斷增加專業知識,學習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緊跟時代前沿,拓展知識面,并對學生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第三,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當前許多教師教育方法多以板書結合多媒體教學為主,在對待綠色教育方面的內容時,要增設案例分析、行業企業動態、材料方面的新成就新突破等,使學生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具有主動性和鮮活性。如采用多模態的教學模式與研討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綠色教育為主題的課內討論或觀看相關紀錄片等,即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第四,加強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積極開展綠色科研。鼓勵不同學科教師在教育、科研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共同協作,從教師層面先達到學科的交叉融合,再帶領部分學生開展綠色研究,從事關系人類居住生存環境和國計民生的重大科研項目并產生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并將其成果化,促進大學與社會和產業良性互動。
第五,具有國際視野。教師具有國際視野后才能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教師應拓寬活動領域,多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多與其他國家相關專業人員進行交流,并隨時關注國內外最新專業動態。
第六,建立新教師導師制度。“老教師”作為新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導師,除了在教案講稿撰寫、授課、教學方法等方面引領與幫扶,更要使新教師充分認識到綠色教育理念,并積極主動幫其補充相關知識。
秉承頂層設計理念,用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指導專業建設,核心任務是進行課程建設。高校要把綠色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加快綠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十三五期間,為適應新時代新形態教學深度變革的需求,將綠色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開設綠色教育相關的課程。設置環境、可持續發展、大學生素質相關領域的課程,注重課程內容的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并能夠將這方面的知識延伸性地運用到實際生活、工作中,拓寬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思路。
第二,增設實踐課程。加大與綠色教育相關實踐課程的設置,將綠色教育理念貫穿于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實踐課程學習,學生能將所學綠色教育方面的知識、思維方法與學習和生活有機地結合并不斷地創新,學生在分組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各個環節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使大學生建立起生態文明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心,使學生充分理解復雜問題不單是專業知識的綜合、模型的建立,還應包括環境、社會、效益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綠色教育已經不是最初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已經擴展到自然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甚至還包括人的素質,綠色教育的問題也就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第一,除了高校本身外,希望政府、企業等也能夠參與其中,如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跨學科研究、教育、制定政策和信息交流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等。第二,聘請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人員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如畢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學術報告等,使得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工程職業道德規范及產業需求,更透徹的理解工程實踐與環境的影響,有利于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的選擇。
第一,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在工程教育中實施導師制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工程類應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保證,更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以此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就業率和升學率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大三時,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生活導師。每位老師大約指導5 名左右的學生,指導內容主要包括思想、學習、生活、心理、未來就業等方面。通過分配導師強化學生的綠色教育意識,更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第二,成立相關社團組織。開展以環境保護、綠色校園等為主題的校內、校外活動,普及綠色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可提高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能力,增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加大創新創業的機遇。鼓勵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同時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基地并提供技術支持。
第四,建立綠色咨詢機構。大學生可以向綠色咨詢機構講述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癥結等,綠色咨詢機構幫助大學生解除心中矛盾,重新樹立信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真正地做到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自身做起,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引領周圍人。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非技術性指標主要有工程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與團隊和終身學習,可見非技術性指標中大多屬于新時期綠色教育范疇,將“綠色教育”理念貫穿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過程中,更加有利于實現12 個畢業要求的達成,也更有利于培養出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學生,但仍需通過“綠色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不斷地持續改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教育理論體系,從而更好地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新工科建設。(通訊作者:李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