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征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笨倳涍@一理論的提出為我們指明了努力和發展的大方向,從而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和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在高等職業教育中也是風生水起。
這一理論同樣適合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適應國家經濟發展要求,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匹配和優質的人力資源。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理論,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職業教育經驗,查找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短板,研究其補救策略,以適應經濟體制供給側改革對職業教育人才的更高需求,從而有效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機械工程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制造、安裝、運用和維修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它是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乃至第一產業的基礎學科,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抓住機遇,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樹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力度、拓寬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途徑,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式要發生轉變,期望對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實現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技能型人才培養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文以機械工程機械工程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例展開說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制造2025》指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支撐實體經濟的戰略選擇。當前要解決我國企業“技工荒”這一老大難問題,必須狠抓供給側改革。顯然,通過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給方——職業教育的調整和改革,使其更有效地應對市場需求是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著力點。企業“技工荒”的一個根本原因是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大部分職業學校的教學還是在沿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但是很多實踐教學已經遠遠落后于市場的需求,說明我們在學生培養的供給側已經落后于企業對高技能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側,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供給側要做出改革,在習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改善現在的教學模式,使人才在供給側能夠滿足在市場需求側的要求。
技能型人才培養強調“德育為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通過對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研究,探索專業設置與需求對接、學業與崗位對接、企業與學校對接的良好機制,從而探索出培養技能人才的正確策略。這對打破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之間的隔膜,使學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合作共贏”,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雙贏”的局面,從而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隨著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的深入人心,“工匠精神”更是寫入了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作為高素質產業大軍“供給側”的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經濟社會培養并輸送高標準人才的重任。然而,雖然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態勢良好,但地區間發展并不平衡。因此,職業教育應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匹配的優質人力資源。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對其進行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省內外對其研究的公開成果很少。職業教育要在教學上做好“加法”即增加職業內容,在定位上體現“減法”即不求大而全,做強做大拳頭專業,在育人上注重“乘法”,即樹立“能成事、會做事、肯干事”的精神,在發展上突出“除法”即去除制約發展的因素。我們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優良的傳承,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供給側提出新的培養改革模式。對企業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遼寧省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和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要求下,根據我省各個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校企共建、共贏為出發點,實施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耙苑諡樽谥迹跃蜆I為導向”,使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結合,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
第一,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入研究,科學定位,確定高職層次人才培養目標,重點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色。
第二,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側重實踐教學,極力促成理論知識與實訓實踐緊密結合。
第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實施學校與企業技術人員互換交流,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并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保證教學質量。
第四,與企業對接,深入合作,構建校企合作,與現代學徒制相結合。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共同受益的局面。
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制訂機械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在制訂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為目標,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對學生的定向培養。學生在校的前兩年,完成技術專業課程理論學習與各項基本技能的實踐學習,第三年進入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狀態,為畢業后真正進入企業工作做好準備。針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定期召開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會,在實踐中對其實施、檢驗和修訂。
第一,對學生的考試考核的方式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高職教育的考核應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重點,知識、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為主線的原則。考試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顯示功能、反饋功能和導向功能,建立“考試形式與教學內容、能力培養相適應”的課程考核模式。
第二,對課程的設置進行改革。高職課程體系要突出職業定向性,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定向,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結合。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學生就業上崗和適應職業多變的能力,實現“多證書”制度。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除此之外,還把職業技能大賽與課程結合起來,以職業技能大賽推動項目化教學,將各類大賽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在課程設計中,積極開展綜合實訓教學、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
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要遵循“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學,同時要求部分教師到企業中去,進行實踐培訓,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為今后能更好地教授課程。同時,推進與專業相關的各項職業技能大賽,以技能大賽為契機,鼓勵教師參與其中,提高指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
總而言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出了一種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供給側改革”雖然只有五個字,但是意義深遠,是“三駕馬車”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指導思想。那么,本課題就是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以及供給的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把技能大賽貫穿實踐教學課程之中,并與企業對接,與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式相結合,為企業和學生解決招聘與就業的難題。從而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通過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優秀的合格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