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超
(重慶市長壽區桃源小學校,重慶 長壽 40122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綱要》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課程要求,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此,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就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生有效性學習做了以下策略探究實踐。
《課標》提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數學教材安排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課作為每一單元知識的感受課。感受課的成功與失敗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認識課中的學習以及熟悉課中的提升。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盡早把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這是“研究性學生方式”建立的前提——要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謀而合。所以,教師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與學生平等合作,給學生一個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實驗等各種形式且富有個性的有效自主探究。
世界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認為:“學習中有兩種東西是最重要的,一是自信心,二是與他們合作”。《課標》把合作學習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學習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作為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如何進行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個體與全班之間有效的合作交流,關系到課堂中的研究活動實效開展,認識學習中相互促進的有效性,在具體的操作中,有如下程序:
根據學校實驗的課改要求,必須要搞好班級的小組建設,搞好小組建設是小組研究活動實效的重要環節。我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編成幾個小組,每組自己選出合作學習小組組長,給每位組員編號,根據成績結對,并定期對組長進行培訓,使組長能很好履行自己職責,小組長是小組的核心人物,相當于老師的助手。在每次活動之前,也要自行安排好各成員承擔哪一部分的工作。如“小小評判員”活動中,誰是表演者、誰是裁判、誰是計分員、誰是記錄者等。合作式學習,交流式學習時通過群體多邊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職責的互動性學習,分組分責時,組長負責分配在合作學習中的任務,發言順序,總結匯報及事宜,且應在平時對組長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從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條不紊、既省時、又高效。另外各組設置一個中心發言人,負責整理總結本組各成員在學習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績,階段性進步及收獲結果以便及時向老師和全班做出總結性匯報。從而使小組科學搭配,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小組學習是主體單元的學習方式,學習的共同體。是課堂上學生學習新知或有疑難,有創建性,有開放度的知識來進行平等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是師生和生生互動、評價的過程;是具體落實有效課堂的重要環節。
合作學習內容,并不是什么問題都要小組學習,一節課中1—2次為好,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既可以解決問題,又不是很輕易地完成,必須經過一定的動腦思考、交流才能獲得。使學生感到獨立學習有一定難度,合作學習有很大收獲使學生能自覺的融入到學習中去,從而自覺尋取他人的幫助合作與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義、有價值,學生才會有興趣。
《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豐富學習經歷”。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并引導孩子從課堂走向大生活,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因為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板著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原本就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
綜上所述,實施課程目標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小學數學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面對課程改革的挑戰,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