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敏
(江蘇省鹽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江蘇 鹽城 224000)
當今世界,環保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重要論斷。近幾年來“環保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最為熱切的呼聲。對于現在被嚴重破壞的環境我們應該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因此,在環保問題上,只有觀念轉變才會有行動實踐。環保就是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孩子是未來的主人,加強對他們的環保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它將直接關系到我們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擁有一個真正的綠色家園。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從小培養一種危機緊迫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前進道路上更好的建設家園,找到自己的歸宿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提升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讓保護環境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1]。為他們將來成為具有牢固環保觀念的人,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奠定扎實的基礎,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1.家庭環境
家庭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境,他無時無刻不在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而且因為血緣關系、情感關系以及各種關系會顧忌到家庭的影響,家庭的影響力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在幼兒園的教育影響之上。但是,由于家庭環保的局限性,會導致沒有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習慣。所以,我們要將環保意識滲透到家長工作中,通過提高家長的行為,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促進環保教育的整體提高。
2.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是幼兒環保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幼兒教育是幼兒首先接受知識最初的學習活動,幼兒環保教育是最初的科學啟蒙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幼兒認知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這些簡單的方式進行探索,初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和情感。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和條件,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幼兒的思維特點主要以具體形象為主,其抽象邏輯思維還剛剛萌發,加上生活經驗少,他們還不能理解抽象的東西[2]。因此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因地制宜地開展具體、形象、新穎、生動、活潑的“環保”教育課題,寓教育于各大領域及一日活動之中。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環保教育呢?下面,我就來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幼兒“環保意識”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利用日常的教學活動,來豐富幼兒的知識
幼兒吃完手中零食會把垃圾袋四處拋棄,用過的一些功能性產品,比如電池、電子等也會習慣性的扔掉,這在無形當中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能及時的教育,父母的親力親為在生活里做,然后孩子也會模仿去做,這樣既豐富幼兒的知識,又拓寬幼兒的視野,進一步調動幼兒探索廢物的積極性,使幼兒樂談、樂學、樂做,為幼兒園的廢物回收的開放做鋪墊。
2.引發幼兒喜愛潔凈環境的共鳴,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積極態度
由于幼兒的年齡正處于情緒化階段,他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他們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鮮明,針對幼兒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我們巧妙利用幼兒這種心理,適時生成出幼兒感興趣的環境教育的主題,帶領幼兒觀察感受幼兒園附近各種車輛排放出的尾氣、工廠里大煙囪里冒出的濃煙、被污染的河流,讓幼兒發現河面上的垃圾,被污染后的河水顏色、味道及死魚的慘狀,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帶領幼兒參觀干凈整潔小樹林里、草地上及寬闊、美麗整潔的大公園或居住小區等,感受清新的空氣。通過比較,幼兒體會到樹林里,公園內的空氣真清新,懂得樹木和小草都有凈化空氣吸附灰塵的本領,感受潔凈的家園,鼓勵幼兒想辦法來改變這種現狀。
3.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活動,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欲望
我們以幼兒的生活為主,創編了多種活動設計,組織編排了很多豐富多彩的節目,比如《聽聽什么是噪音》、《瓜瓜吃瓜》、《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等,這種形式會將音樂、舞蹈、藝術、表演綜合為一體,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加以滲透。我們用廢舊材料布置環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如:把廢舊硬紙盒當成KT板用,把易拉罐和果凍殼做成風鈴等吊飾。以直觀教育的方式,培養他們從小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熱愛青山綠水之情。引導他們初步懂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需要人們保護和創造,使他們明白自己能為保護自然和居住環境做些什么。萌發幼兒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還利用廢舊材料自制玩具、教具,從而培養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同時,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表演觀察、交往能力等都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1.通過討論,達成共識
在前面各種活動的基礎上,針對幼兒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我們巧妙利用幼兒這種心理,適時生成出幼兒感興趣的環境教育的主題,引導幼兒討論積極性,構造良好的環保環境,還給小鳥一個自由、美麗的家。讓幼兒討論,讓他們自由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很明智的選擇。
2.從自己做起,人人參與
幼兒園的大門口有一個非常顯眼的垃圾桶。可以提示幼兒、家長等所有人,都自覺地從我做起,把各種廢物積極主動地分類投放到垃圾桶里,以方便回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環保行為。并召開家長會,取得家長的配合,請家長協助幼兒將廢物分類投放。
3.監督他人,讓全社會的人來自覺執行
孩子們在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督促他人。在幼兒園要督促同伴;在家督促父母、長輩;在公共場所督促不文明的人做文明的事。例如孩子們在春游時,能主動揀起路上的垃圾,放進垃圾袋里,扔到垃圾箱里。
1.家園互動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促進全社會的發展
家長的環境道德觀念和行為對幼兒環境素質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十分注重挖掘家長這一教育資源,讓家長成為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積極參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家園互動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
2.通過對幼兒的教育,促進全社會的發展
我們積極與小區物業部門溝通聯系,在小區門口放了一排分類垃圾箱,請家長協助幼兒將廢物分類投放到垃圾桶里,培養孩子分類處理垃圾的習慣。在小區櫥窗、樓道和便民公告欄定期張貼環保知識卡通畫,在平時的幼兒教學中,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繪制環保漫畫,張貼在幼兒園櫥窗里,豐富幼兒的環保知識,增強他們參與環保活動自豪感和成就感。保護環境的教育雖然很重要,但這只是一個點,廢物回收活動更是保護環境的一個小點,但這一個小點,滲透到幼兒的心靈中,對孩子自己,對孩子的家,對社區,乃至對全社會,都象是一股清泉。“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幫助他們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意識,養成自覺的環保行為習慣,并使之成為天性的一部分,是歷史和社會賦予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3]。
節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幼兒的絕佳機會;對于幼兒園開展節日活動也是錦上添花,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環保意識的培養是非常理性的選擇[4]。近年來,我們選擇了: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等重大節日, 宣傳活動的濃厚氛圍引發孩子的興趣。同時,我們還根據節日特點,編制了“大手牽小手”環保公約、環保拍手歌、我是環保小衛士等歌舞節目,都能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在幼兒園草坪上樹立很多標語,平時帶領孩子外出活動時可以和孩子們講一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環保意識。利用我園靠近鹽城環保產業園的優勢,組織孩子們參觀環保博覽會,聽科技人員講解先進的環保產品,孩子們都十分興奮。
在十八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教育應該從小抓起。通過經常持久的環保教育,使幼兒確立環保意識,形成環保觀念,提高環保覺悟,增強環保責任感。對幼兒進行環保啟蒙教育,讓地球未來的主人們知道環境污染的危害。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希望,把環保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幼兒身上是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