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胡娜
(貴州省正安縣第一完全小學 貴州 正安 563400)
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發展的過程。這個互動交流的過程就常常要借助“對話”實現,它強調的是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一種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視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創造有意義的活動。對話的形式多種多樣,師生問答就是互動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學互動的實際,也能從眾多方面反映出新課標的落實現狀。
我在平時的調研、聽課中發現了課堂提問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弊病。例如:問題都來于教師,學生很少有提問;課堂提問過多、過細;問題評價過多關注結果,評價語言單調;評價主體單一等。根據這些弊病,我結合新課程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以下策略,供同行們思考。
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理念說明教師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學習觀、教學觀、學生觀和發展觀。教師在課堂上要放棄自己在課堂上已習慣化的主體,以學生學習的伙伴、促進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扮演一個平等者中的首席,建立課堂平等對話原則,促進教學互動過程的實現。
1.1 提倡對話式教學,回答讓學生自由些。課堂中我們要少一些硬性的規定,應允許學生自由插嘴、自由回答,應避免一來一往的“打乒乓式”呆板的對答式提問,鼓勵教師采用對話式教學,在對話中,允許學生隨時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疑問,讓學生的“界外球”煥發出光彩,從而培養學生思維在瞬間爆發的能力。
1.2 給足時間和空間,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學生不敢、不會提問,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允許學生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如:聽《圓的認識》一課中,當學生提出:為什么車輪都用圓形的呢?教師沒有表情,對學生的意外提問顯然不快,示意不要打斷上課進程。其實,這位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表揚的。如果教師把學生的問題,當成一個新的挑戰內容,因勢利導,反問學生:如果車輪不是圓形,而是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想象一下會出現什么情況?(可以畫出示意圖觀察)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圓的半徑規律,又可順勢提出:車軸的位置安裝在哪兒最合適,為什么?這樣就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圓的特征,也發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更為重要的是保護了學生好奇、好問的質疑意識。可是由于教師不正確的處理,壓抑了學生的提問興趣,讓學生不想提問,甚至不敢提問。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學生提問的空間和機會。在課堂上留有足夠的時間,故意制造懸念,留下“空檔”,讓學生問問:為什么?怎么樣?……可以讓學生在梳理知識中、活動過程后進行“回顧反思”,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設立“數學問題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課上不能解決的,放在“問題庫”,作為課后研究、實踐的內容。最后,對待學生提問以鼓勵性為主,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并逐步培養學生掌握提問技巧。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如果多一些微笑加鼓勵,同時啟發學生尋求答案,學生就能充分品味敢于質疑的快感。
“人人學有價值數學”“要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的數學學習內容。”富有價值的提問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精心設計提問,確保問題的質量,發展學生思維。
2.1 豐富問題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有興趣參與探究。提問的最基本目的是誘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從學生的學習模式說,學習不僅要行為參與,更要情感參與,這樣才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在談話中發現:學生對一些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問題有興趣學習。現在教材中部分教學內容明顯存在“題材老化”“數據過時”等弊病,因此教師應在處理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富有發展空間的提問;也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提出生活問題;即教師要注意豐富提問的內容與形式。提問內容要能夠引奇激趣,努力使抽象的問題生動形象、富有趣味;讓提問內容生活化;④提問形式要摒棄陳舊的提問樣式,多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提問,激起學生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有效的迸發。
2.2 調整問題數量和各類問題的比例,提有價值的提問。從調查中發現:以低認知水平提問為主;高認知水平提問(探究性、創造性提問)比例太少;還有提問牽引學生學習等不良現狀。我認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控制提問數量,(尤其是低認知水平的提問)比如像圓的認識這類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要頻繁的設問,剝奪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多給予學生自我發展的機會。應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圓,在畫一畫、折一折中感悟問題。同時要合理調整低認知水平問題和高認知水平問題的比例。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提思考性較大、具探究性、創造性的問題,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這就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能力來提問題。如教學圓的特征后,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一張沒有圓心、破了一小部分的圓紙片,你怎樣才能重新剪出一張圓?學生通過思考就知道,先要找到圓心,才能剪出圓。操作中發現:對折再對折,找到的交點就是圓心。教師提問:你怎樣證明這個交點就是圓心?學生回答后,教師又可追問:如果它是一塊圓形的鐵板呢?還能通過對折找圓心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不平衡”下展開探究后,發現可以通過量,找到圓內最長的線段,就是直徑,直徑相交于圓心。教師在肯定的基礎上又提問:能不能更快的找到圓心?……以上環節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逐步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個打破“平衡”探究性問題,促使學生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當然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較高,學生也會提出類似教師的提問,教師只要拋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解決問題就可以了。這一系列問題就能促進學生整合知識、發展思維的有價值問題,既讓學生發現答案,也能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顯示其自主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