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萍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新課標,新理念,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該怎么做,對我們以往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哪些改進以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應該怎樣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這些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反思。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改革教學活動,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課改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操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策略和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高中新課改生物模塊一(必修1):《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目標是:說明光合作用過程,并說出光合作用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確在農業生產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的具體措施。
學生的學習從感性認識開始,以感知為基礎,而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生物學科的直觀性很強。教者除了提供掛圖、模型、標本、實物、錄像等豐富的感性材料外,還應指導學生多接觸動植物和大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如指導學生多觀察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參觀動物園,觀看《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等電視節目,拓寬觀察的廣度。
在觀察具體事物時,應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內容、步驟和方法。明確觀察內容就是讓學生知道觀察什么,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通過觀察得出結論或驗證結論。觀察的步驟一般是由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從前到后、由表及里。觀察的方法有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和對比觀察等。全面觀察的要求是認真、細致、全方位,全面觀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重點觀察就是結合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對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地觀察。如“觀察被子植物花的結構”時應重點觀察雌蕊的子房、胚珠等結構。對比觀察即通過對兩個事物的觀察比較尋找異同。如做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時的顏色反應。
高中學生是剛從初中畢業,他們的知識儲備水平有限,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以培養他們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為主要教學目標,在課上用簡單的圖例和動畫告訴他們學習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會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社會、生活、經濟有著重要的聯系,因此提升了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們就要以拓展學生知識為主要目標,可以在講解完課本內容之后,額外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比如,講述DNA的結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時可以與化學的物質結構相結合,講述有絲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向兩極移動時需與物理的力學方面的知識相結合。或者利用課堂最后幾分鐘,給他們看類似《探索時代》等科學性的短片,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生物的能力和興趣的提高。
現在的高中學生大都習慣于接受式學習,而老師則習慣于“照本宣科”,很多學習對學習生物學提不起興趣,因此也就對這門學科比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學生“有興致,多關注,樂意學”,作為生物教師,這確實要引起重視。事實上,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選擇與實際相聯系的話題,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去思考,學會去提問,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因為有實際生活的體驗,學生的參與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講授“細胞的癌變”這一內容時,可并不急于介紹課本書面知識,而是創設這樣的情境:在你的周圍,在你認識的人當中有癌癥患者嗎?和癌癥患者接觸過嗎?覺得癌癥可怕嗎?你認識多少癌癥知識?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再引導學生提問——你最感興趣的癌癥相關問題。
傳統的作業過分重視知識性目標,常出現學生基礎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但卻不會靈活運用的現象。為了適應新課改、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將作業設計成多種形式,如分析經典習題、撰寫論文、搞專題等形式。通過作業設計的改革,促進學生勤動手、多思考、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分析經典習題的過程中,我會降低他們的作業難度,讓學生在已經講完的習題中自己選擇一至兩道來寫出它的解題分析過程。這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的。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堅持不懈地探索與積累,才能應對自如、游刃有余。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以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理論做指導,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師只有進行積極創造性的教學,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