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報道, 78歲的間諜小說家、好萊塢編劇安德魯·卡普蘭已同意成為“AndyBot”,一個數字人,他將在云上永生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未來幾代人將能夠使用移動設備或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計算平臺與他互動,向他提問,聽他講述故事。即使在他的肉身去世很久之后,仍能得到他一生經驗的寶貴建議。
就像諾貝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在2005年成為首個測序自己基因組的人一樣,卡普蘭的這一行為,也具有第一個吃螃蟹的歷史意義。他將重新改寫生命的定義,讓人生命的永恒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實現。
卡普蘭成為數字人,實質上就是在網絡中存在的虛擬人,是利用了網絡、AI技術、數字助理設備和通信對話等手段,讓一個人的音容笑貌能長遠地生存于網絡空間,同時具有實時和互動感。卡普蘭的永生是其意識、思想與觀念在云端的永存,與實際上的永生當然有區別。但是,這也足以讓人“永垂不朽”了。顯而易見,這樣的生命只是靈魂的生命,也是一個人的永久遺產。
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已經有很多人報名,想要加入到讓人“永生”的數字人項目中,目前涉足這類產品的公司有很多,其中一家名叫Eternime的公司稱,他們可以將“數十億人的記憶、想法、創作和故事”轉變成他們智慧的數字化化身,無限期地活下去。目前,已有超過4.4萬人在該公司注冊,表示愿意參加這一大型而大膽的嘗試。

數字人最初的想法源于塔拉提和烏拉霍斯共同創辦的 HereAfter公司。兩年前,烏拉霍斯的父親患癌,即將離世。為了永遠留住父親的音容笑貌,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利用AI讓父親在網絡中永生。在其父親生命的最后三個月,烏拉霍斯把其與父親的各種談話、講述,甚至生活場景都用攝像機錄下來。最后,烏拉霍斯記錄了91970個單詞,打造了一個可以對話的AI——Dadbot(即“數字人”)。
通過Dadbot,烏拉霍斯可以與逝去的父親的計算機化身交換文本和音頻信息,談論他的生活、聽歌、閑聊和說笑。為了在朋友圈紀念父親,烏拉霍斯也把這個AI軟件上傳到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讓烏拉霍斯大為吃驚的是,他收到了許多人的請求,希望烏拉霍斯幫他們創建親人或自己的數字人,由此,他決定開辟一個尚未開發的“數字人”市場。
現在,對數字人的創新與探索,成了人們追尋永生的一個意外收獲,這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以人工智能與信息網絡技術支撐的數字化生命不再關心肉身,而是著重保存和探索人的思想、意識,是要把一個人在其一生中的所有經歷與想法,包括聲音、語言風格與行為模式都保存下來,還可以通過AI與人們互動,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高級生命。
這樣的高級生命除了能滿足親朋好友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情感寄托外,更是擴展了生命的哲學意義。人去世后,其靈魂和意識也就消失了。過去,能保存其生命痕跡的方式不外乎影像、音頻與著作文字等,但有了網絡與AI,人的靈魂可以在肉身與大腦以外存在,也就是成為數字人。
不過,數字人只是保存了其生前的思想、意識、觀念、語音、行為方式與習慣,已經不可能與時俱進和更新了,人們與數字人的互動實際上是一種與過去的對話,因此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實時對話。
未來,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成為數字人而在網絡上永生。由于這樣的數字人還可以同活著的人互動,也就能實現和詮釋著“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恒的消亡”。此外,數字人也重新定義了生命,尤其是精神意義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