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玥
[摘要] 目的 探析風險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7年1月—2018年1月該科室收治的120例患兒和護理人員22人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結果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3.3%)低于對照組(1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風險管理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可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 風險管理;兒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風險事件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b)-009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ped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hildren and 22 nursing staff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3%)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8.3%).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Applying risk management to ped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nursing staff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Ped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care; Risk events
因兒科患者的年齡較低,對疾病和治療缺乏準確的認知,治療和護理依從度較低,加上護理管理方式的落后,兒科護理過程中出現風險事件的幾率要高于其他科室[1]。在兒科護理管理中,風險事件的出現會對患兒的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并對醫院和主治醫生帶來負面影響,易發生醫患糾紛[2]。因此,該文旨在探析風險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科室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以該院收治的62例患兒為對照組,該院收治的58例患兒為觀察組。護理人員22人,其中男4人、女18人,年齡22~43歲,平均(30.4±3.1)歲,其中,科室副主任護師1名,護士長1名,護士9名,護師11名。參與研究的患兒家屬及護理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患兒和護理人員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包括遵循醫囑護理、按照常規流程行輸液、檢查等步驟;觀察組患兒給予風險管理下的護理模式。
①組織風險教育培訓:通過將患兒的護理安全和護理風險管理納入護理人員的組織培訓課程的方式,使護理人員具備風險管理的正確概念,對曾經經歷過的風險事件進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提高其正確應對風險事件的技能和思想,防止在日后工作中出現類似事件[3]。另外,有效的課程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和專業素養,以增強其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防范能力。
②規范風險管理流程:規范風險護理操作流程,實施三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由科室主任、科護士長、病房護士長形成質量控制檢測小組,對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隱患和不規范進行檢查,并加以糾正,及時反饋到整體護理人員,避免再出現類型問題。在日常工作中,可實行護士長夜班值班、科護士長節假日值班的制度,做到對風險管理的全過程監督。
③兒科護理風險應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家長對患兒的護理要求也隨之提高,在兒科護理中,近幾年投訴率始終居高不下,以意外傷害為例,醫院需要為兒科護理人員購買醫療風險保險,在保護護理人員個人的同時,可有效規避醫院的巨大經濟損失。
④定期總結工作:護士長可在每周一組織例會,對上一周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原因和處理措施的分析,并歸納總結[4]。在此過程中,可由護理人員提出在護理過程中可能遇到或已經遇到的風險事件,通過尋找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以針對不同的風險事件制定準確的護理方案,對后期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事件實現有效規避,保障患兒的健康和安全。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質量:自制護理質量評定問卷,由科室主任、護士長和患兒家屬共同填寫,內容包含護理文書、技術熟練度、溝通與交流、服務態度、應急能力等5個項目,每項分為10個條目,每條目2分,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越好,二者呈正比例關系。
②風險事件發生率:統計兩組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事件例數,風險事件內容包括靜脈留置針、給藥失誤、意外傷害事件等。風險事件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例數/總例數×10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SPS 20.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和患兒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
統計護理質量評定結果,對照組護理文書(72.85±6.06)分,技術熟練度(85.53±5.54)分,溝通與交流(82.45±6.33)分,服務態度(88.54±6.32)分,應急能力(82.68±5.72)分;觀察組護理文書(85.59±6.54)分,技術熟練度(92.35±5.44)分,溝通與交流(94.54±6.62)分,服務態度(95.74±5.55)分,應急能力(93.42±4.73)分。對比兩組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護理文書、技術熟練度、溝通與交流、服務態度、應急能力等方面的評定分值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02,t=4.120,t=6.191,t=4.015,t=6.787)。
2.2 ?風險事件發生率
經統計,對照組患兒在護理期間,發生靜脈留置針4例,給藥失誤2例,意外傷害5例,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8.3%;觀察組患兒在護理期間,發生靜脈留置針1例,給藥失誤0例,意外傷害1例,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3%。經對比,觀察組患兒的風險事件發生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21,P<0.05)。
3 ?討論
兒科的護理管理工作難度較高,因此護理質量也需要達到相應的標準[5]。目前,部分兒科科室受醫療水平、人力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對患兒住院期間采用的護理模式仍是常規護理管理方式[6]。長期以往,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無法得到提升,對兒科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風險缺少及時應對和預防的能力[7]。該次研究顯示,將風險管理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且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這表明風險管理作為兒科護理中新型管理模式,與現代化護理理念相符,可以通過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規范護理工作等措施,排除患兒在住院期間的風險因素,從而有效提升兒科護理管理水平[8]。
綜上所述,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可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應用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繆紅,董承顏.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兒科門診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3):612-614.
[2] ?潘煒.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8):66-67.
[3] ?趙文興,王志萍.目標管理理論在神經內科實習護士培訓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5):1122-1126.
[4] ?李正錫.APIE導引模式在兒科護理臨床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395-396.
[5] ?吳瓊,李秋潔,韓影,等.護理風險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15,30(9):53-56.
[6] ?王國鈺,秦薇,徐建鳴,等.應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522-526.
[7] ?李娜,殷海斌,袁明澤,等.139例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患兒家庭留置護理風險管理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6):1037-1039.
[8] ?張振娟.團隊協作聯合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4):290-293.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