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仲舉

1901年,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林巧稚出生在福建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她7歲上蒙學堂,18歲從廈門女子師范學院畢業并留校任教。然而當老師不是她的夢想,當醫生才是。因為林巧稚5歲時,母親患癌癥去世,這在她心里是個難以忘卻的傷痛,所以當聽說北京協和醫學院招生時,她不顧一切前去報考。
1921年7月,林巧稚和朋友從家鄉來到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招生考試。
暑天,正在進行英語考試時,朋友中暑暈倒,林巧稚立即停止答題,將朋友轉移到考場外的陰涼處。當她重回考場時,考試已經結束。本以為錄取無望,沒想到一個月后,林巧稚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原來面對突發事件,林巧稚表現出的沉著冷靜和難得的愛心,正是一名醫生應具備的優良品質,她的這一舉動打動了考場外的考官,因而將她破格錄取。
被錄取后,林巧稚選擇了當時受人“鄙視”的婦產科,經過八年的刻苦學習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為協和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
當時,醫院的聘書上有一條規定:“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協和的管理者堅信,一個女人不可能同時扮演好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只能選其一。林巧稚為了熱愛的工作,狠心結束了一段剛剛萌芽的戀愛,從此與婚戀“絕緣”,把自己“嫁”給了婦產科,走上了一生救治婦女、接生嬰兒的行醫之路。
林巧稚給人治病,靠的不僅是高超的醫術,還有滿滿的愛心。接診病人時,她總是將聽診器放在手心里暖一會兒才伸向患者,這個動作暖熱了很多病人的心;而她親切的笑容、耐心的詢問更會讓緊張的產婦踏實心安。
后來,她遠赴英、美留學,回國后升任婦產科主任,職位變高了,對待病人的關愛卻有增無減。她經常對實習生說,產婦、病人走進醫院就是把性命交給我們,我們要把她們當成親人,認真幫她們排憂解難。
有一個女工因為查出子宮肌瘤,要實施子宮切除手術,近乎絕望的她找到了林巧稚。林巧稚一邊耐心安慰,一邊認真地給女工重新檢查,斷定女工的肌瘤只是生理瘤,無須摘除子宮,而且還帶來一個好消息——女工懷孕了。幾個月后,當女工再次入院時,林巧稚親自給她接生。女工感動地說:“是林醫生救了我,救了我的家庭。”
1941年,因戰亂被迫離開協和后,她開了一間私人診所,前來就診的有許多貧苦百姓。為了減輕病人的負擔,林巧稚主動降低掛號費,如果遇上特別貧窮的病人,她甚至連醫療費都減免了。
抗戰勝利后,林巧稚重回協和。她每次出診總是攜帶一個裝著錢的出診包,以便隨時接濟有困難的病人。一次,一位貧困的孕婦流產,林巧稚就隨手拿出幾十元錢給她,讓她買營養品補身子。而那時,她的工資每個月也不過300元。
為了感謝林巧稚,許多產婦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愛林”“念林”“敬林”等,林巧稚也開心地說,每一個嬰兒的第一聲啼哭都是世間最好的禮物。林巧稚從醫近60年,接生了5萬多個嬰兒,去世的前一天,她還接生了6個嬰兒。
林巧稚一生獲得很多證書,唯獨少了一張人生中最重要的證——結婚證,不嫁人不是她不懂得愛,而是她把自己“嫁”給了婦產科,把愛灑向了千千萬萬的婦女和孩子,她心中裝的是真正的人間大愛。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