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慶
(江蘇筑原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江蘇 常州 213000)
在新時代時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遠遠超過了歷史的規模和水平,但是,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發展,離不開對資源的消耗。因此,高速發展的城鎮化是建立在對資源過度消耗的前提下的,而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則解決了城鎮化發展的不足,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實施綠色建筑技術,實現了資源的循環使用,促進了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符合中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的是對資源的過度消耗,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導致了自然災害的頻發,迫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為了實現生態保護,中國政府倡導了節能減排的環保理念和生活方式,以此來實現資源的節約,從而實現環境保護。綠色建筑的應用,是節能減排政策的具體落實,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綠色建筑技術實現了對綠色能源有效利用與節能的要求。我國目前的綠色建筑技術主要是通過采用的高效率的建筑節能的方法、新型節能材料以及可回收資源的利用的方式來實現對綠色能源有效利用與節能的要求。尤其是在對太陽能、水能等清潔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上,充分滿足了建筑設計對保溫、隔熱、保濕、通風方面的要求。并且,這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企業的成本。比如說,建立污水池,可以進行水資源的重復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減少因水資源污染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問題,以及水資源浪費造成的成本增多問題。綠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一個資源循環利用系統。以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為例。綠色建筑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為了能節約水資源,綠色建筑通過對水質監控的相關系統以及雨水凈化的裝置設備的利用,是水資源能夠充分的利用起來。在進行綠化灌溉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利用雨水凈化裝置設備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凈化,將其進行回收利用,利用噴灌和微灌的噴水設備澆灌綠化區域。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管理。
一直以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都是粗放式發展狀態,其能源消耗大概是歐美地區的3 倍左右。據資料顯示,我國人均占有耕地數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數的1/3,每年卻因燒制實心粘土磚毀田約12 萬畝;人均水資源相當于世界平均數的1/4,因非節能衛生潔具產生的耗水量卻高出歐美地區耗水量30%,而污水回用率不足發達國家的25%;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量更是高出歐美國家的10-30%。因此,為了我國的建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降低建筑行業的能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將發展模式由粗放型轉化為精細化,促進綠色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 建筑場地要利用地下空間模擬分析建筑物通風、噪聲、日照等環境,優化建筑設計,著重設計室內通風設計和室外環境生態景觀;2) 建筑布局形式應遵循建筑在夏季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冬季獲得充足日照的原則。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應達到良好日照和充分利用土地的最優組合;3)在綠化技術的運用上,采用生態綠地、墻體綠化、屋頂綠化等多樣化的綠化方式,達到防曬、防塵、調節氣候、降低污染等生態功能。
目前我國建筑材料大多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可循環、可回用和可再生新型建筑材料,用得較多的綠色建材主要有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紙面石膏板、GRC 條板、預制輕鋼龍骨內隔墻、紙蜂窩石膏板隔斷墻等;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采用了多種先進環保的節能技術,將溶液除濕系統、毛細頂板、干盤管及地源熱泵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從冷熱源到房間末端,從室內熱舒適到新風節能處理的建筑設備系統。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技術在能源節約利用上主要有采用高效的建筑節能、高效節能照明、高效能系統和設備、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利用技術等。外墻屋面節能設計主要從隔熱和保溫兩方面進行,屋面隔熱技術有通風隔熱、蓄水隔熱、植被隔熱和反射陽光隔熱等;外墻保溫技術有外墻外保溫、外墻內保溫、復合保溫和外墻自保溫等。
綠色建筑技術在節水系統方面采用水質監控設備和水凈化設備或雨水凈化系統設計;綠化灌溉中采用噴灌、微灌設備;利用項目自身收集雨水和蒸汽凝結水,將其進行處理后回用于綠化澆灑。在建筑設備智能化技術應用方面,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先進的技術設備對建筑中的變配電、照明、冷熱源、空調、排水等各個系統的運行進行全面監測與控制,保證系統高效運行,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環境已經因為經濟的發展出付出了了較為慘重的代價,各種環境問題逐步凸顯出來。需要我們對綠色建筑中各專業技術的合理性進行有效的研究,注重對成本的控制、鼓勵應用簡單有效技術措施,進而采用高新技術手段優化設計,實現綠色建筑理念與建筑功能、形式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