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
遼寧省本溪市城市建設服務中心 遼寧本溪 117000
首先,綠色建筑設施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提供給居住人員一個更為安全且舒適化的場所,雖然綠色建筑設施在構建時期會注重節能,但是其并不是以居住人員舒適度為基準進行構建,其會將重心過多的放置在資源能源使用效率的層面上,通過提升資源能源的使用率,使得其可以更好的達到項目建設的需求標準。其次,綠色建筑理念可以被投入到多種類型的建筑設施當中,其涵蓋商用建筑以及民用建筑設施等。再次,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會比較顯著,在實際的施工時期,其可以把建筑設施周圍的社會環境等各類因素綜合性的考量到其中,其所展現出的友好和諧特性十分的顯著,并且所有產生出的建筑垃圾排放都會以有效處理方式為前提條件。最后,綠色建筑設施需要合理化的使用資源能源,調整好綠色建筑的施工工序,使得其可以高效的應用資源能源。在綠色建筑工程項目中引入新型的產品以及施工技術,其初始時期的總成本費用會達到10%,但是其在之后的實際性操作中,僅有3/5的運行費用可以節約,所以其最終所呈現出的經濟環境效益會比較顯著。綠色建筑就是以低碳為標準,降低廢棄物質的產生,盡可能的減小汽車等的依賴程度,降低各類物資材料的實際使用量,充分的利用雨水,借助雨水去較好的補充地下水源,使得其自然環境可以較好的得到恢復,不能損傷到基礎性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的滿足建筑空間環境的使用需求,綠色建筑也可以稱之為生態可持續性建筑[1]。
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一些較為權威的法律法規,建筑企業內部也頒發了一系列綠色建筑建設規定,但是這些法律法規比較零散,還沒有形成一種綜合性、系統性的標準化管理體系,而且大多數建筑企業都是只將管理規定放到施工過程中,流于形式,很少將其放到其他施工環節中,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管理效益和項目安全技術水平,但是也僅僅這是針對于施工環節,沒有按照建筑項目的內部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總體而言,當前許多建筑企業的綠色標準化管理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關于綠色建筑的政策尚未落實,使得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建筑施工工藝也在不斷的更新,邁入信息化時代以后,各種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機械涌入了建筑行業,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大量的新鮮血液,但是帶來新設備和新技術的同時,也對建筑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跨度鋼結構的應用、巨量混凝土澆灌、大型施工設備的安裝已經讓建筑管理制度變得相當滯后,如今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建筑企業發展的需求。在人才隊伍方面,綠色建筑的管理較為粗放,甚至很多施工人員根本就沒有綠色建筑這一概念,對于綠色建筑的建筑標準和規范沒有深刻的認識,在加上缺乏專業綠色施工技術的指導,導致綠色建筑的管理目標難以實現。
關于綠色建筑出臺的部分類似于綠色建筑小區建設技術等不夠健全,才能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工程建設中的技術評價也只適用在民用住宅和公共設施方面。另外,綠色建筑工程缺少一套應用性強、涉及面比較廣的綠色建筑評估系統,這極大的限制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建筑企業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建立安全的、標準化的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且要在此基礎上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明確管理主體,明確管理人員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建筑項目的安全水平。在綠色建筑管理落實方面,要加大對相關管理設施的配置力度,培養出符合當下節能環保方面的管理人才,構建出一支高素質隊伍。這里以某個建筑企業為例,利用現代的互聯網、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改變建筑項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信息交互方式,構建出綠色建筑管理模式,具體構建過程從以下五個方面出發:①建立一個綠色建筑施工設施展示區域。在建筑工程安全防護設計標準化和工具化的基礎上,為施工人員搭建出一個安全設施展示平臺,專門負責為施工人員展示設備的綠色環保使用方法和技巧,讓施工人員不僅能了解設備是如何操作,還讓他們能夠隨時查詢施工設備的使用規范,實現對施工設備的節能安全應用;②在施工現場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為了避免施工人員的私自或者不當的操作而造成的事故,在該企業的電梯上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通過施工人員的上崗信息進行核對的方式,來保證員工在建筑材料、建設設備的安全環保操作;③引進吊塔可視化系統。在吊塔上安裝一個攝像頭并連接到各個操作室內,通過屏幕將建筑中各項操作顯示出來,操作人員可以根據該攝像頭拍攝的畫面及時了解建筑場地出現的情況,保證建筑工程的綠色管理;④建立信息化綠色管理系統。建立一個信息化的安全管理系統不僅能夠讓管理人員及時掌握施工的相關信息,還能“未雨綢繆”,針對現場出現不完全環保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措施,保證施工項目能夠安全、綠色、順利的進行;⑤建立一個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許多建筑企業一般都會在施工現場安裝相關的環境監測設備,進行對現場噪音和水質的檢測,如果現場的灰塵超出PM2.5,那么該系統就會自動啟動噴淋系統,現在的大多數企業都已經引入了環境監測系統,相關的安全設備的建設也比較齊全,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設備并讓其發揮出相應的作用,做好建筑的綠色施工和管理[2]。
對于當前綠色建筑相關法律體系的缺失,在完善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對整個建筑市場行為進行規范,在綠色建筑項目管理中將相關的市場準入、運營與管理等各方面內容融入其中。而且在節能評估、綠色建筑相關標準等方面需進一步明確,對于符合綠色建筑資格的可采取綠色建筑標志授予的方式。另外,在執法力度方面應不斷加強,對于與建筑綠色技術標準、能耗標準、質量標準等相背離的建設單位應給予相應的懲處措施,確保各項標準能夠落實到位。另外,對于激勵措施不完善問題,可考慮給予綠色建筑施工單位相應的補貼與其他優惠政策。
評估體系在完善中首先應進行準入制度的落實,其應圍繞建筑評價相關標準,對企業是否有能力進行綠色建筑施工進行分析,對資質不符企業應不予審批。同時,應做好全程評價管理工作,包括設計規劃階段、施工階段以及竣工驗收等各工序都需進行合理評價。此外,相關監理人員也需做到全程監控管理,對不符合綠色建筑節能指標工序應及時指正[3]。
實現建筑的綠色工程管理就是讓施工企業按照相應的標準引進相應的施工設備,這些設備首先要能夠安全、環保的使用,然后就是要便于安裝和能夠重復使用。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在施工現場安裝監控系統,實現對施工現場的遠程監控,以便于項目管理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工程中出現的問題。另外,加強對于施工隊伍的綠色施工理念進行培訓也是實現綠色建筑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要通過培訓或者講座的方式提升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綠色施工理念。
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會逐漸增加建設的難度和管理,要是繼續使用傳統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滿足現代管理。所以,加強重視技術的創新,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現代管理軟件,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計算機技術的優勢,控制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施工環節的監督,確保施工進度能夠被掌握。其次,充分利用網絡通信技術與相關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實現施工現場的實時管理。同時,通信技術也可以用來與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溝通,以便及時解決管理中的問題。第三,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一些測試軟件實時監控建設項目的建設效果,制定有效的對策和方案,提高管理質量。最后,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相應的軟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管理觀。
當前,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明顯化的提升,社會各界也開始將目光轉移到生態環境發展層面。在實際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建筑工程項目始終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同時其也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類重要地方,其需要不斷的完善綠色環保以及健康發展的狀態,盡可能的滿足并達到人們的各項生活訴求標準,凸顯出綠色環保理念使用的效用,切實的保障建筑工程項目使用的安全程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其給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以及破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