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新梅 朱選志
隨著棉花價格補貼優質優價的政策實施,對棉花質量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對棉花質量的監測工作。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預判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運用檢驗大數據,為整個棉花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分析、跟蹤服務。
(一)質量溯源:追溯棉花品種源頭。隨著近年來新疆大面積推廣機采棉,以及土地整合、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等政策導向,使得棉花品種向適合機采棉特征發展,同時種子科研人員通過調研也將皮棉品質作為棉花種子的研發方向。在做棉花質量監測工作中,可以發現優質優價終將是由市場經濟決定,并且發展態勢是最順暢、最便捷的。例如:我們在對沙灣縣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棉花質量監測調研時,發現該企業不僅僅是一家棉花加工企業,它還參與棉花品種的試種、優選及推介工作。目前新疆農科院、新疆農業大學、沙灣縣農業局等棉花種子機構都積極與該企業對接。利用該棉花加工企業在棉花產業鏈的中間地位,通過單品種植、收購、加工、存儲,再通過棉花公檢平臺檢驗,能夠得出該品種在較為單一的環境下,棉花各項物理指標,然后看這些指標是否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以及是否適合大面積種植。而我們所做的棉花監測工作就是對棉花加工企業的所有品種的皮棉進行跟蹤調查,完善質量大數據平臺,作為棉花品種環節的閉環,對棉花品種進行數據追溯。
(二)棉花質量:棉花產品質量是指產品滿足規定需要和潛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任何產品都是為滿足用戶的使用需要而制造的。過去認為,棉花加工企業是該企業棉花商品的所有人,對該企業的棉花質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肩負著收購好棉花、加工好棉花的責任。那么問題出現了,等級差一點的棉花沒有人收購,棉農就會抱怨企業不講道理,抱怨棉花品種商人制售假種子,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社會矛盾。
近幾年,隨著棉花市場化發展,經營主體發生了變化,棉農可以成為該企業棉花商品的所有人,棉花加工企業也可以承包土地作為棉農。加工企業僅僅是按照棉花加工工藝標準對籽棉進行加工,確保好品質的棉花加工出好質量的棉花。隨著經營身份的轉變,生產經營主體的前移,棉花質量責任也將發生前移,棉花商品所有人在市場的監督下,將考慮怎么提高棉花質量。那么在棉花產業的源頭就會有人主動把控棉花質量,關心質量提升,迎合市場質量的需要。棉花監測工作就是將棉花質量環節理順,做好大數據平臺,完善檢測環節的各項數據,為當地棉農、政府、社會提供有據有理的數據。
(三)質量監測:需要全產業鏈的認同。近兩年,就塔城地區棉田種植的棉花,90%以上的都是機采棉,棉花品種也是層出不窮。對棉花種植者而言,減輕了勞動力的壓力,提高了棉花田間管理上的科學種植技術,更好地把握了棉花化肥的調控、打頂的藥劑調控,以及采摘時落葉劑的調控等。因此,在棉花種植中化學藥劑的使用,對棉花的原有物理指標是否有所影響,這些都有待于用數據去監測追溯。
在加工企業方面,由于收購時間集中,場地存儲壓力大,多數企業很難做到按照品種分垛位,生產模式基本上就是快收購、快加工、快銷售。這種快速的營銷模式,使得棉花質量在3個月內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棉花的使用通常在6個月到一年之間,儲備棉的時間會更長。這期間棉花的物理指標是否會發生變化,變化有多大,都需要棉花質量監測工作進行全程數據監測。進而,對于監測的質量數據做比對和分析,從中找出影響棉花質量的因素,助力提升棉花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