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松
(大連都市發展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11)
盡管“班級授課制”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勢特征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及蘇追教育理念推廣推行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模式在促進小學生身心綜合發展方面暴露很多不足,難以使學生獲得更多自主學習機會。
在素質教育引導下,師生對學校提出的需求基本上均是在教育與學習上的,需積極將學生生活與學習活動有效融合,毫不動搖的堅持多用型空間原則對建筑內部空間模式做出合理設計。且爭取在相同的空間中滿足部分條件下能同時具備多項功能,以不是單純的以教室的形式存在,能有效轉化空間的使用功能,迎合空間發展與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針對規模相對較大的教育建筑空間,可靈活性對其內部做出規劃,構建出數個小空間,故而在滿足大空間應用需求的基礎上,也能明顯提升對小空間的有效利用率。對大空間進行分層式設計為空間靈活設計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諸多可能[1]。
在國內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國家相關部門予以基礎教育關注度不斷提升的局勢中,國家對小學教育資金的投入量相應增加。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積極嘗試小班化、個性化教育配套的小班化、開放性教學模式。有調查發現[2],針對小學班級每班適合容納25~30個學生。處于以上規模小學建筑,教學的空間質量、教學效率、課堂管理效果、學生之間的情感關系等的綜合指數最高。
當下,國內眾多小學學校人均教室建筑面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很多小教學建筑建筑在建設期間,將開源節流設為建設理念,這直接造成現存有的普通教室難以迎合多樣化的教學需求。國內現行標準規定,普通教室生均使用積小學為1.16~1.38m2/生,從我國經濟與教育教學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議我國小學普通教室每生使用積可達到1.6~1.9m2左右。
針對教師中教學、休息活動及相關功能等空間的設計,應站在標新立異的角度,提升其功能類型的多樣性與空間品質,進而為不同年齡段、學年段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空間多樣化的教室。在對小學教師空間布局期間,應積極將“家”的概念整合其中,加強教學空間與休息活動空間的融合度。從新教學組織模式的視域出發,不同模式為教室提出了新功能要求,新教學組織模式在不同年齡段學生群體應用期間,教室應靈活轉變自體功能。
內廊式、外廊式或庭院式、單元式是傳統教室經常采用的組合方式,組合形式呆板,在迎合新教育模式發展方面缺乏靈活性,且未能重視不同年齡段學習、心理及行為方式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新的教室組合模式,在吸取傳統教室組合方式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科教育內容及教學方法的相關要求,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索。
針對普通學習區空間的設計,重點是提升整個環境對學習者的吸引力,對其思考、創造與其他智力方面能力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在具體設計中,可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布設多個空間,并將多種教具、書籍或玩具放置其中,供學生自由拿取、觀察、學習,并保證教具的類型與數目滿足學生的需求。
另外,在布設各學習空間時,一定要考慮不同空間的性質,將性質較為貼近、包容性較高的空間規劃在一起。例如,新西蘭小學在布設圖書區時,精美的書架上有數目龐大、類型繁多的各種書籍以供學生借閱,并對書籍定期更新,學校圖書館對以上過程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3]。
加強水平方向不同學習區的組合:建議用移動式隔墻分隔不同學習區,其有利于同步增加空間的流動性與彈性,進而滿足師生群體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或以“家”為主要概念,促使整個學習區圍繞一個共同的場地,稍微拓展走廊空間,使多個學習區和走廊相串聯,進而構建多用途式的空間。在學習區與走廊相關性的設計上,建議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取消走廊中的隔墻,采用家具分隔,以上方式有益于拓展學習活動。
垂直方向學習區之間的組合:在對不同樓層之間的學習區設計時,也可以采用組合策略,并力爭強化組合的靈活性。例如,將夾層設置在上下兩個普通學習區之間,促使其演變成交流區或自習區。
和學習區等主要空間相對立的是輔助空間,結合建筑傳統設計觀點,門廳、走廊、過廳、衛生間等,其功能以組織校內交通與存儲等為主。在素質教育理念廣泛推行的時代背景中,以上輔助空間的功能發生一定變化,其是“寓教于樂”現代化教育理念有效落實的重要場所。在對該部分空間設計時,此時側重點是增加輔助空間的面積、增設更多類型的教育服務設施,強化水平、垂直輔助空間之間的串聯性,進而連續提升其綜合使用效益水平等[4]。
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可將輔助空間看成是動線性流通空間,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促使其自然的投入之學習狀態中,獲得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機會,放松精神狀態的同時,也能實現對學科知識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針對當下的小學建筑空間設計工作而言,應始終將全新素質教育設為指導思想,主動投身之教學建筑設計改革的隊伍中,踐行更多樣化的小學建筑空間設計路線。由此可見看出,本次研究涉及的內容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