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燕
普惠金融在寧夏的實踐,最早出現在2008年的脫貧攻堅領域。經過實踐探索,先后經歷了企業實踐探索出了“銀行+合作社/致富能人+農戶”的“蔡川模式”、政府支持引導構建起了“政府增信”機制、建立金融普惠網絡,提出要打造金融扶貧示范區,在廣大農村地區深化普惠金融發展。2017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復支持寧夏開展金融扶貧示范區創建活動。寧夏開始打造全國首個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金融扶貧示范區。總結寧夏普惠金融的實踐活動,取得了以下成績:
曾獲國務院肯定的“鹽池模式”,即“信用+產業+金融”是當前金融扶貧通行的成功模式,是幫助貧困農戶形成“造血”能力的有效路徑。以信用建設為前提、培育產業為基礎、金融支撐為保障。“鹽池模式”有力推動了鹽池縣于2018年在寧夏9個貧困縣區中率先脫貧摘帽。
“政府增信”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銀行的風險偏好,使銀行在嚴格的風控約束下,愿意釋放更多信貸資金,降低了寧夏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緩解了寧夏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2018年末,寧夏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64億元,同比增長5.5%。當年,寧夏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51%,環比下降0.14個百分點。在服務企業融資過程中,寧夏普惠金融實現進一步發展。
在寧夏政府構建“政府增信”機制過程中,寧夏的擔保體系、信用體系和保險體系建設均取得長足進步。在普惠金融體系中,資金流向遵循市場規律。建設完善擔保體系、信用體系和保險體系的意義在于,對難以從傳統金融體系中獲得融資的資金需求方來說,這提供了通過增信獲得貸款的渠道;對資金提供方來說,這能提供風險分擔攤薄的解決方案。建設完善三大體系是建立普惠金融體系的基礎工程。
在以信用建設為前提的“鹽池模式”中,互助資金、小額信貸的發放對象,是在貧困戶相互熟知的基礎上,通過五戶聯保精準篩選出來的。金融扶貧促使受益農民普遍樹立了“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誠信意識。多戶聯保,是現代信貸與傳統價值的對接。隨著借助小額信貸實現脫貧,貧困農戶實現了傳統守約意識向現代商業信用意識的過渡。
在金融管理部門引導下,寧夏各銀行下沉服務,在偏遠山區設立物理網點、布設自助機具、開展流動金融服務等。到2018年初,寧夏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達86.4%,鄉鎮級銀行物理網點數465個、ATM自助設備720個,行政村一級POS機4200個,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100%。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各類金融機構推出的網上服務,極大拓展了金融服務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國家發力推進普惠金融的時間不長,促進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多,但規范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普惠金融面向的群體多、領域廣,市場關系復雜,有效規范普惠金融發展需要一個法律法規體系。
在普惠金融發展中,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發揮財稅政策作用、強化地方配套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加強普惠金融教育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地方政府的努力仍顯不足。普惠金融發展中,政府無論發揮怎樣的作用,都會對市場的金融資源配置產生影響,甚至造成市場扭曲。因此,政府的“負面清單”,在未來關于普惠金融的政策法規中應予以明確。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要壓實地方監管責任,加強金融監管問責。中央層面已意識到,地方政府金融監管能力弱,難以防范金融風險的問題。
從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情況看,寧夏普惠金融的短板明顯。截至2018年12月,寧夏各類政府擔保基金共為387家(次)企業擔保貸款12.26億元,平均每家(次)近317萬元。盡管2018年末寧夏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364億元、同比增長5.5%,但是,同期寧夏本外幣貸款余額7039億元、同比增長8.9%。小微企業貸款份額僅為19.4%,增長幅度僅為整體水平的61.8%,若延續這樣的增長幅度,小微企業貸款份額將進一步降低。對大、中型商業銀行而言,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猶如雞肋。
普惠金融的發展之路是創新之路,但創新大潮難免裹挾泥沙。以2018年頻繁爆雷的P2P網貸平臺為例,反映出金融監管能力的問題,尤其是地方金融監管的能力較弱。面對金融創新,不知怎么監管才好,其實質是監管者對金融創新的方向不明確,對什么是真正的創新、良性的創新、符合普惠金融發展方向的創新難以判斷。
普惠金融解決的是金融排斥問題。產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交易成本,特別是融資的交易成本。可從降低成本的角度入手,探討寧夏普惠金融更好更快發展之路。
為發展普惠金融地方立法,主要解決普惠金融的發展環境和監管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指向促進形成一個健康的普惠金融體系。立法主要解決的兩方面問題,實質是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消除不確定性,讓普惠金融市場主體輕裝前行。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會擴大普惠金融市場主體的利潤空間。
政府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應是,以引導等手段,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這在關于普惠金融的地方立法中應予以明確。在普惠金融發展中,政府的責任在于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規環境建設,消除普惠金融發展的不確定性;以政府公信力主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使信用融資具備廣泛開展的基礎;采取政策手段豐富信息基礎服務供給,使數字普惠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上發揮更大作用。政府可運用財稅優惠政策,鼓勵普惠金融創新,引導資源流向普惠金融發展的短板方面。
普惠金融發展中,政府的作用表現為金融監管。政府是普惠金融體系的環境提供者、市場監管者,要保證體系內各類機構的行為遵循法律法規、嚴守彼此間的商業契約。在關于普惠金融的地方立法中,要為地方金融監管工作定基調,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基礎上盡量寬松。對不斷提升地方金融監管能力,要在人、財、物方面做出制度保障。地方金融監管要形成有效的風險預警能力。
政府積極引導大、中型商業銀行做普惠金融體系的資金池。這樣,銀行既相當于為小微企業輸送了資金,也發揮了銀行資金的規模優勢。
在建立健康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上,加快完善擔保體系、信用體系和保險體系,更需要政府引導作用的發揮。這三大體系是金融體系的基礎,是普惠金融生態得以形成的根基。三大體系將通過持續的“好人得好報”正反饋,使誠實守信成為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理性選擇,進一步減少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
寧夏應制定明確的普惠金融創新鼓勵政策,以明確受鼓勵的普惠金融創新方向,使鼓勵政策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風向標”。要明確金融安全底線,即維護金融安全,這是維護金融體系的基石。要明確普惠金融發展方向,細分市場專業化分工的普惠金融機構,在為各行各業輸血。通過明確的鼓勵政策,引導資金經普惠金融體系流向民生領域、流向轉型升級。鼓勵政策將彰顯,普惠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的發展方向。
長期以來,寧夏就是金融弱省區,不僅金融資源較少,金融服務水平也不高。發展普惠金融,是寧夏金融業做強基礎、向更高層次攀升的戰略機遇。寧夏普惠金融可以在金融扶貧和支持小微企業成長上多做文章,成為普惠金融機構的聚集地、普惠金融創新的密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