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望
(黃山區規劃設計院,安徽 黃山 245700)
城市設計是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對城市環境形態進行合理藝術處理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城市的功能有了更多追求。在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借助城市設計對實施過程進行監管,對提高城市布局合理性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解析城市設計理念時,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剖析[1]。廣義上來講,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現有資源進行匯總,結合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對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使所有城市設施能夠滿足下階段發展所需,并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進而提升城市居民對城市的忠誠度。狹義上來講,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發展所需的必要的物質要素進行統計,根據統計結果針對性進行管理,使其可以滿足城市規劃實施所需。城市設計可以從城市空間布局、城市交通線路、城市人口分布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到每個城市的中心區域,以中心區域為基點,向四周進行資源輻射,彌補城市規劃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城市能夠沿著初始目標持續發展。在實際操作當中,城市設計屬于綜合性較高的學科,需要融合多領域學科知識,如環境學、規劃學、經濟學等。可見,城市設計可以為城市多樣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保障和技術支持。除此之外,與傳統設計方案不同,城市設計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設計,而是結合區域地理特征、文化特征、政治特征制定動態的科學性設計方案,使方案內容在滿足國家相關要求的基礎上,能夠契合當地發展情況,進而提高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第一,契合城市規劃的原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理念意義上存在眾多的相同之處,但兩者之間仍存在實質性區別[2]。城市規劃是以發展角度去綜合規劃城市未來發展,而城市設計是綜合多因素特征進行城市未來發展設計[2]。兩者處于互補關系,在進行城市規劃實施時,城市設計需要綜合考量城市規劃內容,尋找規劃內容存在的不足,制定相應的互補方案,進而提高城市規劃實施效率。第二,遵循差異性原則。每個地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沉淀,在進行城市設計時,需要仔細考察當地文化特征,將文化因素融入到城市規劃設計當中,借此提升城市規劃的文化價值,樹立城市獨特的文化形象。第三,遵守互適性原則。互適性是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將城市功能進行定位,以定位角度去設計城市設施,使所有設施都圍繞城市定位展開,促進城市文化的協調性發展。第四,現代化原則。所有城市設計內容都需要符合國家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結構調整的今天,城市化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對此,所有設計內容都需要契合未來發展要求,體現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特征。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對城市空間進行合理規劃,使各分區能夠保持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的特征,進而促進城市化發展。為了提升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性,城市設計在此過程中,借助遙感技術對城市用地分布進行統計,綜合評估統計數據的合理性,制定針對性改善建議,進而提升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性。遙感技術主要采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圖像采集,所采集圖像根據分辨率可以分為TM 圖像、SPOT 圖像與IKONOS 圖像。TM 圖像的分辨率較低,只能對城市綠地、水體資源分布、居民建筑用地、大型廣場等精確度較低的區域進行統計;SPOT 圖像的分辨率處于中等水平,能夠對目標區域物體分布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其圖像類型與TM 圖像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圖像呈現的詳細度更高,能夠為城市規劃實施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持;IKONOS 圖像使所有圖像中精度最高的圖像類型,城市所有用地類型都可以直觀展現,使城市規劃人員能夠快速掌握城市用地分布,對各用地內在聯系進行分析,逐步完善城市空間布局。
城市道路掌握著城市發展的“經濟命脈”,科學性的交通網絡布置,能夠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適應性,降低交通堵塞幾率。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私家車、出租車、公交車、地鐵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私家車,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全國車輛總數是國民總人口數量的1.5 倍。車輛的增多對城市道路流暢性提出了更多要求。城市設計在城市道路交通設計當中,需要對現階段城市道路可承載的交通密度進行評價,適當調整城市規劃中一級道路、二級道路、三級道路占比,緩解交通堵塞問題。同時,根據交通流量情況,可以在恰當位置設置紅綠燈、天橋、護欄等輔助設施,例如,中心商業區內經過的道路需要適當加寬,同時考慮到周圍人群密集,應增設護欄、天橋等城市設施,將之前道路中存在的斑馬線取消,使其在滿足城市道路流暢度的同時,能夠提升城市道路的使用安全性。
城市人口總數可以直觀反映城市規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的分界線也在逐漸淡化,更多的農村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并且外來務工人員的加入,也使城市人口數量急速上漲。城市設計在輔助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對現階段人口增長模式進行統計,總結發展規律,對未來城市人口數量進行合理預測。城市所有基礎設施都是為了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在城市人口統計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對城市住宅立體圖進行統計,找到同類型建筑的單元總數,可以獲得城市可供人居住的住宅數量。同時,設計人員借助現有數據庫中備案的住房基本資料,對城市具體人口數量進行統計,得到準確的計算數據。設計人員結合數據計算結果,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的客觀預測,以此為基準進行城市規劃,使城市設施能夠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的忠誠度。
在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因為需要改變原有土地結構,所以會對地區植被、水體、空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找到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之間的平衡點,成為城市設計者需要重點考量的問題。城市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牽制,在對城市環境進行綜合評估時,設計者可以利用測繪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對城市植被、水體資源分布、植物種類、空氣中懸浮顆粒含量、土壤等環境指標進行整理,結合城市環境承載力,評估城市環境質量等級。在下階段城市設計中,針對性進行污染物治理,延緩城市環境惡化速度。另外,城市設計者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城市污染區位置、污染區面積等內容進行統計,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性的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存在相互獨立、相互影響的關系,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所在。通過將城市設計應用到城市規劃實施當中,不僅可以提高城市規劃方案設計的科學性,而且能夠為和諧城市建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