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大飛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水利局,安徽 舒城 231300)
在對河道的基本情況和治理現狀進行研究時,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以河流治理規劃設計的要求為依據,對河流流域的自然環境概括、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類的活動情況做出詳細具體的了解,并對河流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例如收集當地的生態環境現狀、水文條件、氣象變化、地質地形、洪澇災害發生規律以及社會經濟演化等相關資料。第二,要對河道之前的治理規劃情況以及實施效果等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其中最近幾次的防洪工程建設情況需要重點關注,作為當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設計的參考和依據。并設定相應的建設標準和任務,對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工程預算做出詳細規劃。第三,有的河道治理需要整治同堤防兩部分工程相互結合,有的河道治理需要在上游建立防洪水庫來分擔下游的防洪壓力,有的河道則需要建立上下游綜合防洪體系來實現治理的目的,因此需要通過對河道現狀的分析得出已有防洪體系和布局的概括,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治理工作。
要想有針對性的治理河道,就需要工程師結合河道周圍區域的經濟狀況以及生產力水平對河道治理程度的具體需求,確定河道在污染治理以及防洪防澇方面的形式。根據現有的防洪工程建設情況以及對河道的治理效果,分河段的復核河道現有的防洪、排澇能力,并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對于防洪能力不足的,就適當提高治理標準;由于河水沖刷導致河道岸坡坍塌的,就采取相應的護砌措施;對于污染嚴重的,就加強污染減排、河涌截污、清淤補水、管網完善、污水處理等工作[1]。
河道治理任務的確定要以當前中小河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據,對防洪保護范圍和對象進行具體分析。對可以采取分區防護措施的,要按照各個分區的具體情況,建立起相應的治理指標體系。同時要遵循區域服從流域、局部服從整體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河流上下游、左右岸關系,并根據防洪區域的現狀和需求,系統性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防洪標準,同時需兼顧河流生態環境,保障防洪區域居民的生產生活健康有序進行。
設計洪水成果作為防洪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其參數偏小將會導致工程失事,偏大又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浪費。與大江大河相比,中小河流的流量觀測資料較少,所以多采用間接推導法,通過設計暴雨從而推導出設計洪水。由于該方法涉及的中間環節較多,因此要對每一個環節做好包括計算方法、參數以及采用成果的合理性檢查和分析,確保最終結果的準確性。例如:對采用的設計洪水計算方法是否滿足其適用范圍和條件進行合理性分析和檢查;收集同一條河流上中下游區域以及同一地區不同河流的設計洪水成果,檢查洪峰均值、變差系數Cv 等參數和設計洪峰流量模數等是否相匹配,從而確保設計洪水成果的有效性;對歷史洪水及近年來洪水相關資料做出分析探討驗證設計洪水成果的可行性[2]。
中小河流洪水作為大江大河以及其支流洪水的來源,其在治理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對大江大河及其支流防洪工程的影響。同時中小河流治理也應當結合自身洪水及災害的特點,并在工程建設中避免與流域防洪規劃有所沖突。因此在對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順應流域防洪規劃。制定治理標準時要從整體流域防洪安全角度考慮,如果已經有成熟完善的標準,在復核后可以直接采用,并不得進行隨意修改。第二,要對河道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干支流的治理標準進行統籌協調,充分考慮其對洪水的承受能力,防止洪水風險發生轉移。第三,對流域內中小河流進行分區設防,根據各個分區內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洪標準。
防洪堤線的布置有利于維護河道行洪斷面和洪水滯蓄場所的正常使用,并且在進行防洪堤線布置時,也要遵循決不侵占河道的基本原則,同時滿足規劃要求的最小堤距控制,并確保水深大的近岸河灘地以及低洼地能被堤防建設工程所保護,不致于被洪水所淹沒。若現有的堤防工程滿足堤距控制要求,就盡量維持現有堤線不變,從而降低工程建設成本。若存在局部河段堤距過窄,不符合最小堤距控制要求,壅水明顯的,經過仔細的實地考察論證后可以對現有堤防工程進行適當的退建。退建過程中也要確保不會縮窄行洪斷面,不會使得近岸河灘地被洪水所淹沒。對于河道行洪斷面滿足防洪要求的情況下,堤線布置時盡量避免裁彎取直,保留天然河流自然曲折的原始形態。另外,在對堤岸堤身進行防護設計中,盡量減少砼硬化防護。建議河道堤防常流水位以下沖刷嚴重部位采用硬化護砌,常流水位以上部位采用生態型護坡,保持河流形態的生態性、多樣性。
總而言之,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勢不容緩,對此,相關單位應該本著先做好對河道基本情況和治理現狀的研究,再對防洪需求進行嚴密分析,最后確定中小河流治理任務及標準的思路,并在規劃中注意設計洪水成果的檢查、確定防洪標準以及布置防洪堤線,從而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