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磊
(青島交通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某高速公路工程總長46.8 公里,雙向6 車道,路面寬34.5 米,設計速度120 公里/小時,采用的是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基層是穩定的碎石基底,鋪設水泥厚度為35 厘米,該項目于2013年2 月開始施工,路面主體于11 月完工。但因冬季氣溫低的原因,瀝青表面的施工工作無法進行,整個基層因無法承受低溫而出現裂縫。有關部門于2014年3 月進行基層質量檢查時發現,水穩基層頂面部分以及瀝青下層部分的裂縫現象最為明顯。
K7 + 220~K7 + 247 左面瀝青中層出現的裂縫長27 米,裂縫方向為縱向,裂縫寬1 至2 厘米而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K11 + 130~K11 + 345 右面基層的上表面上一共出現27個裂縫,其中橫向裂縫共計21 個,縱向裂縫共計6 個。裂縫平均長度為13 到29 厘米。K16 + 400 的左下方的下層出現一道長13.4 米,寬4 至11 毫米的縱向裂縫。 K21 + 260~K21 + 605 右面基層的上表面部分出現3 個長度在11.5 到18.5 米之間的縱向裂縫。橫向裂縫共計14 個,平均長度為5到12 米,K30 + 245~K30 + 278 的右上頂部表面有1 個長33米,最寬處達2.5 厘米的縱向裂縫。K33 + 535~K33 + 546 的左段瀝青的上層出現1 個長度為11.4 米,最大寬度為1.5 厘米的縱向裂縫。
在裂縫位置通過鉆芯技術進行取樣,并觀察裂縫的結構和層次。在K16 + 400 段上,裂縫上下層發生了粘連,但芯樣較為密實完整且級配狀態良好,并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斷層的上下裂縫狀態。在對發生裂縫的路段按鋪設的順序逐層進行銑刨工作時可以觀察到,裂縫的最大寬度為3 厘米,兩側的裂縫相互交錯。裂縫的上表面出現凹陷并且可以觀察到每層中裂縫的發展狀況,挖掘工作直至灰土層的頂面部分,之后對土壤層的頂部表面進行取樣分析,以確定其含水量并分析裂縫的成因。
由于車輛行駛過程中的荷載重量較大,當車輪反復地作用于路面時,基層的底部就會產生一定的拉應力。特別是當路面基層受到大量車輪荷載的影響,拉應力就會超過基層的抗拉強度,并導致基層底部因無法承受重壓而開裂,這種開裂會逐漸擴展到路基頂部。通常來說,在建路面裂縫的產生主要是由施工車輛的重壓引起的。
通常來講,在施工完成后的10 至20 天內,隨著水穩基層部分施工的完成,施工材料的體積可能會因蒸發和水含量減少的影響而收縮,裂縫很可能在這種作用下產生。
如果基材的質量未達標,或者忽略了材料的測試和驗收工作,那么不合格的材料將會被用于水穩基層的建設中。水穩基層的設計不夠合理,污泥的用量過大,混合比的設計不合理,施工期間對水量的把控不足,用于鋪設的混合物、層壓板等的保養不足,碾壓不夠到位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水穩基層產生裂縫。
K7 + 220~K7 + 247 部分主要為路基填充之前的橋面上坡部分的便道。如果在回填工作中未嚴格按照規范執行相應步驟,或出現道路碾壓不到位的情況,那么在結構重量以及車輛荷載的影響下,路基可能會發生沉降并逐漸產生裂縫。通過對互通匝道的采樣和分析可以得知,基層和基層底部中的裂縫平行交錯,它們之間的距離接近1.75 米,同時形成了一個小的滑動面。路基抗壓強度不足以及不均勻的沉降可能是這些裂縫的成因。
確保水泥的初始和最終凝固時間符合要求,并使用緩凝劑水泥。初始凝固時間應大于4.5 小時,最終凝固時間應大于6 小時。32.5的普通硅酸鹽水泥為常用的水泥類型,其用量通常控制在5%左右以確保水泥的強度。應在施工前做好水泥品種、強度和現場用量的試配工作,并確保合格的水泥按照要求使用。同時應加強對粗細集料質量的控制,通常使用機制碎石技術研磨粗集料以確保顆粒之間的附著力,嚴格控制泥漿量,保證水泥和石材有效粘合。此外,做好石屑含量的控制工作也能有效預防裂縫,同時應嚴格設計基層混合料的配比。
合理控制含水量不僅可以保證基層的壓實度還可以避免產生裂縫。 混合料運輸、鋪路和碾壓過程都可能導致水分的流失,夏季相比較冬季水分蒸發得更快,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注意控制含水量。混合物的含水量建議比最佳含水量高1%~2%,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碾壓時出現粘輪、起拱等情況以確保碾壓質量,最終達到預防裂縫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高速公路施工技術在道路施工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今后,我們應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并繼續改進仍需改良的地方,以確保道路建設的質量,從而達到加強區域間溝通效率以及緩解交通壓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