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棟
(青島信達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打造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的意義主要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綠色建筑講究的是可持續發展,它的效益是長久的,在實施或者是設計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加成本,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綠色建筑能夠幫助業主節約較大的成本,尤其是到了運維階段,而且,綠色建筑的推行可以有效推動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也就是大大的縮短建筑的工期,間接提高了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再從社會效益方面來看,實施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能夠從源頭上節約,使得浪費資源更少,而且,整個的施工過程還會采取不同的技術來保護生態環境,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綠色環保意識和幸福感,符合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大方針。
1) 缺少制度的支持。國家有建造綠色建筑的明確標準,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建筑管理制度來管理和懲罰違規的建筑工程。這也導致了綠色建筑缺乏管理依據,而且管理也不到位,從而無法提高綠色建筑管理的水平。2) 技術人員儲備也不足。對專業管理人員的培訓意識不夠,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人員綠色環保的觀念。企業綠色建筑的技術需要改進,綠色建筑管理也更需要相應的技術保障,技術是保護綠色建筑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支持,然而眼下的管理員工特別是在文化和行政方面,管理水平還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在私營中小企業中,這一現象尤其明顯,因為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現象相對較多,而不是獲得更高水準的項目。3) 管理團隊的工作方向不明確,不重視開發新技術和新工藝。這是項目管理過程中限制綠色建筑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打造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開發和規范建筑行業的行為,許多評估制度還不夠完善,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建筑物,例如有許多平房、簡易公寓等建制不是很完善的建筑物,如果評估系統共同采用一個標準很容易影響建筑物項目建造和治理過程,建筑物之間的差別很大的話就很難用統一標準進行評估。
理論研究層面上打造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的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理論知識,將這兩種有效融合,打造健全的理論體系,為實際的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的推行打好理論基礎。相關研究單位和有關部門需要加大對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的精力和資金的投入,而且,在研究理論的過程中還需要保證到實際應用的時間不長。而對于那些在建筑行業中占據很大分量的企業來說,需要在原有的技術研究基礎上盡早建立綠色建筑研究單位,在實際的研究中積累相關的管理經驗,促進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模式的順利開展。
綠色建筑的標準和要求是根據綠色建筑認證評估制度,傳統建筑企業不允許進入。在建筑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傳統建筑企業已經不能參加投標,不應允許這類公司參與建筑項目可以有效提高綠色建筑的實施效果。評估綠色建筑設計、建造施工等方面的指標必須要接受制定的規則,并確保團隊可以嚴格執行這個標準,而監測指標也要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發展而進行調整。
在綠色建筑施工管理中,針對施工現場環境的管理,可以結合以下方面進行管理強化,以此達到綠色施工目的:1)注重對施工現場衛生管理,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關衛生管理制度的完善,然后施工單位需委派專業清潔人員,進行對施工現場進行清潔。而針對存在的施工廢料,需進行統一堆放處理;2) 注重對施工現場揚塵現象的抑制,可以結合對雨水資源利用來抑制揚塵,或者是進行車輛的沖洗,降低揚塵現象的出現;3) 改善施工現場的造成污染,減少對噪聲較大機械設備的應用,盡可能避免在夜間施工,避免對周圍民眾造成較大的困擾。
在現階段綠色建筑施工中,其施工現場管理工作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不僅需要涉及到對水、電、材料等資料的管理,還需重視對施工現場周圍環境的科學管理。基于此,在實際施工管理中,應進行管理體系的完善,并確保施工現場管理中權責分明,盡可能做到事事有憑證,其職責劃分明確。只有實現對管理體系的完善,才能確保綠色建筑施工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資源相對緊張的階段中,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勢在必行,因此在進行建筑工程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綠色施工管理理念和相關的環保理念進行有機融合,在確保能源、資源整合應用的同時,減少一些對環境的不必要破壞,始終堅持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企業、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