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芹
鄄城縣富春鄉人民政府 山東菏澤 274614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淺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農業農村發展目標、多層次農業農村開發結構、建立市場化經濟規劃體系、發揮數字化技術溝通作用、制定有序化農業開發計劃,明晰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因此,文章研究結果,將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趨向。
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依靠新興技術的經營主體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一些邊遠鄉村大多數農民思想固化,不愿接受新經濟發展模式,且自身文化素質達不到新經濟要求,有的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這對農村新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利。同時,大學生畢業回鄉創業少,農村年輕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年人,缺乏對新經濟的學習,無法應用新經濟媒介,這使得農村新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現階段,農村的網絡通信等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農民對新技術的享受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民缺乏市場信息獲取渠道,這成為限制農村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農村新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縣域經濟帶動,大型電商企業經營主體在縣城,村級設服務站,由年輕有文化的創業者作為合伙人,通過幫農民代買代賣實現經營收入[1]。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缺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模式根深蒂固,創新經營模式積極性不高。新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新,具備重知識、重信息等特征,而農村信息化基礎較差,知識更新較慢,在農村經濟環境中,新經濟發展存在先天不足的現象,很難得到進一步發展[1]。
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村也陸續出現了一批專業協會、電商平臺等新經濟形式。但這些經濟形式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拓展業務能力有限,對農村大規模發展新經濟模式帶動作用不大。而且新經濟人才缺口較大,據統計,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農村網民占60%,他們大部分是利用網絡進行娛樂休閑,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到5%。農村現有群體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運作的能力普遍不高,他們更傾向于傳統面對面的交易方式。
農村運用現代化、工業化、機械化的生產和營銷理念,是壯大農業農村經濟的必經之路。要不斷推動產業項目化運作,加快工業入駐農業領域,擴大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促進產品精深加工,增強城鎮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才能更好地轉化農村獨特優勢,實現農村與城鎮的同步建設[2]。借助城市的人才、技術、物資、機械等生產要素,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農村生產現代化的進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把農業同二、三產業聯系起來,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要從主體的確定到招商引資,從機制的建立到項目的管理,從對外影響到品牌的確定,都要事先項目化運作,規范化發展。對于資源型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來說,更要緊密圍繞特色農產品、豐富資源等內容,對綠色生態的產品進行精心培養和整理,不斷推出一批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好產業,好項目,積極吸納外來投資,盤活民間資產。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也應該從建立多層次的產業開發結構開始。所謂多層次的創新農業農村經濟,就是要在基礎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實行本體和延伸條件的雙向化剖析。在農業探究開發思路定位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層化農業農村開發結構的調整:①在原有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農作物雜交、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實現農業開發地域性、特色化發展;②在新一輪農村農業發展期間,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動化技術的優勢,構建農業種植勘察、農業種植、自動化收割等,多方技術產業相互聯動的產業服務結構;③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時,需要借助大數據,分析農作物生長一般規律,分析農業農村開發的新思路;④將原有局部種植、單一操作轉化為系統性、整體性的產業經濟剖析實踐模式。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就是要重新進行教學因素的統籌安排,將原有的農業發展中不相適應的因素都逐一給予調整的對應方案;同時,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還需要隨時跟隨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實行農村經濟要素的調整安排,方可實現彰顯新建設思路指導價值,促進農村發展的目標。
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多方努力,協調合作。隨著市場化腳步的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對服務業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要辦好農村發展工作,就要抓緊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一是搭建網絡培訓平臺,加快教育基地的建設,積極開展組織基層黨員培訓活動,以科技富民的思想與各大專業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穩定的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專業的培訓服務。在批發市場、生產基地、龍頭企業之間建立起信息終端,加快農產品流入市場的信息收集和反饋工作,開展網上訂單、網絡銷售等現代化農產品流通業務,擴大供銷渠道,讓農民把質量好、產量高的產品順利賣出去,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3]。
面對產業轉型的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農民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并不輕松。要實現糧食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加快農村勞動力解放和轉移、擴大國內農產品需求等目標,就要盡快運用工業化思路,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固有圈子,走城鄉統籌、工農互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