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銀芳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云南昆明 650101
人的權利是多方面的,而權利的概念又是非常復雜的。那么什么是權利呢?一般認為,權利是由法律規范所認可的一種資格,反映出主體之間的一種對等的法律關系。注意這里強調的是對等的,如果法律中的主體地位不平等,那就不是我們說的權利,而應該是權力問題。我們把《憲法》中規定的權利叫基本權利,平等權作為基本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憲法》第33條是平等權的一般性規定,在《憲法》中還有其他的條款也對平等權問題也作出了規定,這就構成了完整的平等權規范體系。比如《憲法》第4條規定了民族平等;第34條規定了公民享受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36條規定了公民信仰上的平等;第42條規定了公民有平等的勞動就業的權利;第48條規定了男女平等問題[1]。
那么平等權到底是什么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不管是否承認,人和人的差別是確定存在的。比如,有男女、高矮、胖瘦、美丑之別,有的人天生就聰明,有的人則智商偏低,雖然有這么多的差別,但在《憲法》上他們都是相同的人,都具有人格尊嚴,在他們自由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上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各國對平等權的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美國采用的是平等保護的說法,日本采用的是法律上的平等,而我國在憲法中的表述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憲法中講的平等和民法中的平等是不一樣的。民法上的平等強調的是主體地位上的平等,指的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憲法中的平等指國家平等的保護不同的公民,也就是說只要是公民就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依法予以追究。
近代憲法確立的一種形式上的平等的原理,又叫機會的平等,是指每個人作為抽象的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機會。注意這里強調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體的人。比如,高考中的擇優錄取問題,根據這一原理,作為公民都應該有平等的參加高考的權利,至于高考結果如何,不是形式上平等能解決的問題,所有擇優錄取沒有違反平等權的規定。形式上的平等一般適用在人身自由、精神自由方面的保障。比如,投票權,我們規定了一人一票的投票權,這里的一人一票是指每一票的價值上是相等的,和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系,目前我國選舉法中已經沒有城市和農村選票價值區分的情況。
從現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如之前提到過的她比她漂亮,張三的父親是官員,李四的父親是農民,那么在張三和李四追求人生幸福的起點上很難說是平等的。在憲法中,形式上的平等是將每個人作為抽象的人來看待,忽略掉每個人具體的個性差異,不管先天性的差異和后天家庭背景的影響,僅僅從人作為人的這一屬性來看我們都是平等的,應該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2]。
現代憲法中出現了實質上的平等原理,又叫條件平等,是指根據每個主體的不同屬性,分別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每個主體的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進行實質上的平等保護。但這一定要和結果平等區分開來。結果上的平等就相當于平均主義,是指不考慮年齡狀況,不區分性別,不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不管起點是否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同時到達目的地。而我們講的條件平等是指我們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區分了不同的類型,給每個類型設定一樣的條件。比如公安類學??梢愿鶕说纳眢w素質、體格等因素區分對待;廣播專業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運動場上,我們分為男子組、女子組,區分一般組和殘疾人組。憲法中規定了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就是我們這里講的實質上的平等。這樣實質上平等原理的運用就是對人群進行分類。美國憲法叫合理分類理論,指法律對不同主體進行合理分類之后,根據不同的特點進行區別對待。在我國,實質上的平等主要適用于權利主體和權利內容上的平等。比如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和經濟自由領域的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對等關系。
以上兩種平等原理是先后出現的,但它們之間不是替代關系,實質上的平等原理是對形式上平等原理的補充和修正。
我國長期以來的主流觀點是法律適用平等說?!稇椃ā返?3條中規定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就是我們這里說的法律適用上的平等。國外也有類似的學說,主張平等權規范不是約束立法者的。適用上的平等指的是法律在適用過程中要平等,而內容上的平等指的是在立法內容上就應該是平等的。前幾年我國就存在城市和農村居民選票價值不平等的規定,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每個代表所代表的人口基數是4:1,這就違反了適用平等的原則。通過對法律的不斷修改完善,目前已經確立了一人一票制,不再區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選票問題。內容上的平等主張的是立法內容上是平等的,因為如果立法內容本身不平等,那么我們在適用這個不平等的法律時,不管如何嚴格遵循都不可能出現平等的結果。
不論是平等保護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寬泛無邊的,都具有特定的含義,那就是反對“不合理的差別”。大陸法系國家叫的“不合理的差別,”也就是美國法律上所稱的“歧視”,是指沒有合理的依據而進行的差別對待或沒有正當事由而差別對待。種族歧視、民族歧視、職業歧視這都是不合理的差別。如果做出差別對待的標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么這個差別肯定是不合理的。比如在運動場上把競爭對手的起點設在你的前面,這就是不合理的。當然憲法上的平等保護是反對不合理差別的,但一般都是認可合理的差別存在的。
我國《憲法》中第34條規定的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等9種不能作為判斷公民是否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標準,只要是年滿18周歲的中國的公民,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都應該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能根據一個人的性別,民族、職業而剝奪其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如果把這9類作為差別對待的標準,不區分弱勢群體,那就是不合理的依據,缺乏正當的事由,可以把它稱為“禁止性差別事由”。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依據被禁止的差別事由作出了判斷那就是不合理的。
合理的差別是指具有合理依據的差別。年齡差異是合理差別,規定未滿18周歲的公民不享有選舉權。我們都知道大學招生會根據專業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錄取條件。比如飛行員的招生要求被錄取人員視力正常,那么就將近視的同學排除在外,但這種差別因為具有正當理由,所以是合理的[3]。
那我們如何來判斷某種依據是否合理?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差別要看是否屬于“禁止性差別事由”,如果不屬于,那么則是合理的。我們說可以禁止通過民族、職業等進行無差別對待,但我們不能禁止根據人的能力、品德、工作業績等來區別對待。我國憲法中規定了選舉權、勞動權,但是我們也允許合理的差別存在。比如年滿18周歲的公民才能享有選舉權;法律禁止雇傭童工,但可以對男女勞動者作出分類。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平等權糾紛的案件,乙肝就業歧視案就是不合理差別對待的典型。后來因為周一超事件的發生,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反乙肝歧視運動。除了乙肝歧視案件之外,還發生了多起身高歧視案件,但是身高作為判斷合理性的標準要分情況,在一般的公務員錄用中,不能因為身高問題而拒絕錄用,否則就是不合理的差別;但某個私人企業在招聘中對身高有要求,那不能通過憲法中的平等權去要求私企老板。憲法上的平等,是應然意義上的平等,且不是寬泛無邊的,是具有特定的內涵的。憲法上的平等不能是事實上的平等,事實上人和人之間總有這樣和那樣的差別,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差異,我們只能通過憲法的規定,使其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平等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之一,是我國憲法所追求的重要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深入人心,但是侵犯平等權案件時常發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完善法律體系,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水平,才能使平等權得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