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小東
甘肅能源集團慶陽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甘肅慶陽 745000
綠色施工技術是用來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能耗,最終可以起到改善建筑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施工手段。和一般施工技術相比,綠色施工技術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保證工程的施工質量,縮短工程施工工期;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對環境的傷害。總的來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居住的環境不僅可以滿足居住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更加舒適、安全。在這種背景下誕生和發展的綠色施工技術,其特點就是在保證居住環境安全舒適的基礎上還實現了環保和節能的作用,將該技術應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可提高對材料等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可以降低施工能耗、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住質量。
在建筑工程綠色節能施工前應該先做好全面規劃工作,從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對綠色施工進行詳細構思。在具體操作中,企業應該詳細了解施工環境并根據工程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計劃,計劃中必須包含設計方案、施工質量要求、施工資金預估、施工安全要求等。在進行設計時要將材料、施工場地、自然環境、人員等因素考慮在內,積極利用綠色建筑材料,保證所選擇的材料滿足安全無污染的要求。關于建筑場地的選擇,應合理規劃各種用地,尤其時進行臨時建筑的占地規劃時,應根據工程施工人數和建筑規模來確定,合理進行建筑布局。建筑場地應盡量選擇方向朝陽的地方,為的是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輻射,同時還可起到避風的作用,減少熱能損耗。在節能方面還要考慮日照、氣流的因素,對每一個房間的功能屬性進行合理設計,減少樓梯和電梯的采光面積,提高建筑室內的采光率。此外通過對氣流的控制也可以降低熱能損耗,還能保證自然通風。在設計時,需要將底層建筑物設置在迎風面,將多層建筑物設置于中間,而高層建筑物則布局在建筑群的后端,采用并列式或平行式的布局[1]。并且結合具體的地形地質情況來控制建筑群的氣流,比如在設計建筑物內部通風設施時,可采用面對面設置走廊兩邊的門,提高樓道內的通風效果。
墻體是建筑物重要的外圍護結構,在進行墻體施工時,應優先選擇節能環保材料,這也是實現綠色施工的重要途徑。結合以往的施工經驗,可以選擇保溫隔熱型以及節能耐用的材料,這類材料的透氣性較好且具有抗老化和抗腐蝕的作用。常用墻體材料包括巖棉和聚苯乙烯塑料。在施工時則采用外墻保溫施工技術來達到墻體保溫隔熱的效果。其次,在門窗施工時,常見節能環保型材料為低輻射玻璃材料,還可以通過增加玻璃層數、粘貼聚酯膜、安裝密封條等措施來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在屋面施工時可選擇保溫性、密度和導熱系數適中的材料,不僅可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而且能阻止空氣的熱傳導,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密度不能太大也不能使用吸水率高的材料,否則會增加屋面自身重力,在施工時可能會因為大量吸水而影響保溫效果,如果在屋面施工時不得不使用吸水性強的材料時,則可通過設置排水孔的方式及時將水分排出,降低屋面自重[2]。
在建筑工程供配電系統施工時,采用綠色技術是為了實現節能的目標,因為供電系統的安全與否、設備及其線路消耗和能量損耗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節能性。在進行供配電系統施工時必須保證電力設施、功率、布局以及負荷容量適宜,選擇節能型的供電設施,比如根據工程建設要求選擇合適的變壓器并合理分配變壓器荷載,使荷載與驅動負載能力一致。另外考慮到供配電系統中能耗損耗最大的是線路,為此要加強對輸配電時影響線路損耗因素的研究分析,對線路進行節能設計,選擇可降低熱量與電阻的材料,從而提高線路運行的穩定性。
在電梯施工時,其數量、規格等參數需結合建筑工程的相關內容進行設計,通常情況下,可將電梯與消防系統結合起來,實現對電梯運行的實時監控,一旦出現安全隱患問題,不但可保證電梯運行穩定,而且也降低了電能的消耗。在進行通風系統設計時,需要盡可能選擇高效性的通風設備,合理規劃空調設備的投入數量,在保證基礎制暖制冷功能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空調設備的數量。在供水系統施工時選擇無負壓的供水設備,通過對供水管道的設計優化來完善水供應系統,不僅可以凈化水質,而且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3]。
照明系統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消耗電能較大的系統,在建筑工程施工綠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對太陽光線的利用,利用聲感設備和光感設備提高對自然光線的利用率,實現照明系統自動化開關控制。同時還需要對照明設備本身進行優化設計,選擇高效的照明設備,對其使用性能進行完善,提高這類設備的使用效率。
綜上,為實現建筑領域節能環保的目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應用綠色施工技術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施工企業想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在建筑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就應該加快對施工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究,采用綠色節能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型建筑材料,通過建筑合理布局以及各個結構的合理設計與施工,可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提高了各項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等內容的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