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東美 鄭雁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山東濟南 250101
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1]。將其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整合,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環境監測不僅僅是相關部門的任務,也需要社會公眾一同參與。但是環境監管在社會公眾內的存在感較低,直接導致了社會參與度較低的情況。
我國的環境監測機構總共可以分為兩大類:綜合監測機構和專項監測機構。綜合檢測機構的主要職能是監測氣體、噪聲、水質、固體廢棄物等方面[2]。專項檢測機構只注重于一方面的檢測,監測廣度上與綜合監測機構稍遜色一些。就我國目前來看,環境監測社會化存在著地區差異性,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各個地區的氣候不同,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地區差異性的存在。例如在我國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中,環境監測機構就較完善。截止截至2018年6月14日,上海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已經達到149家。與這些發展較快速的城市相比,中西部的環境監測機構相對較少。直接導致了中西環境監測發展緩慢,低于全國增速。
90年代以后我國工業開始迅速發展。環境污染的問題變得愈發明顯。環境監測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環境污染擴大的速度。現有的監管部門監管速度已經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企業方面,有一些企業甚至沒有建立排污的轉化設備,更不要提監測手段,監測數據。某些企業甚至有數據造假的情況發生。
每當環保人員進行執法的時候,總是無法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雖然手中有著監測的數據,但是卻無法可依。對各種容易產生污染的中小企業沒有約束力。如果監測行業內沒有相關的管理體系,監測市場將會發展將會停滯不前。為了保證監測過程可以順利的進行,相關機構可以請專家到現場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因素進行逐一的排查,以便于監管機構制定法律法規。
監測質量結果的產生與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環境監測要求從業人員有著卓越的質量意識,科學數據的產生也和管理措施有著直接的聯系。這就對從業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湛的技術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就目前環境監測行業而言,還是存在著監測人員的技術不過關,工作素質不夠高的問題。這些因素嚴重的影響著監測的結果。
國家在環境監測行業的相關政策很少,使得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沒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就沒有豐富的實踐經歷,相關部門難以確定統一的環境監測標準。這也是導致我國環境監測法律法規不齊全的原因之一。
只有加強監管才會進一步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國的相關體系而言,仍然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要求環境保護部門應該盡快的出臺相關政策指導從業人員的工作。政府部門也應該及時調研,進行走訪與調查。可將調查到的結果進行公開,對監測結果錯誤的單位要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例如,實時更新PM2.5數值,可以警醒當地民眾,讓民眾也參與到對環境的保護當中去[3]。民眾會對自身可能對環境污染行為有所約束。起著保護的環境作用,進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環境監測部門還應該經常開展業務活動從而進行實時的跟蹤反饋。監測機構應及時的把環境監測的報告上報給上級部門,這將促使監管機構和環保部門不斷的趨于一致,更有助于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
就目前而言,環境監測從業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底,山東省內從事環境檢測服務的機構不少于700家,所以很有必要對從業人員加強培訓和管理。首先基礎一定要過關,考察環境監測人員的上崗能力,保證從業人員掌握著崗位所需要的全部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每月對其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進行個性化的考核和評估。平時監測機構要經常對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并加強繼續教育。確保從業人員能夠及時的了解到相關政策以及相關知識的更新。
環境監測工作的進行一定要依據完善的法律體系。使環境監測工作者有法可依。法律能直接的控制一些個人行為和社會機構的行為。截止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部門發布了<<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和<<環境監測機構資質管理辦法>>。但是這兩項規定尚未完全成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行業內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桿[4]。每個部門的核定標準和監督機制不同,這對環境監測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人們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較以往有所提升,因此,環境監測部門在推行質量監管新法規的時候,注意關注市場發展對于環境監管的引導性作用,合力創造出貼近目前社會發展狀況,和諧的、優質的環境監測機構。針對于國內環境監測地區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應充分進行調研,吸取相關意見,進行努力協調,不斷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同時,也要不斷發展監測市場的發展。做到兩方面協同進步。
我國的環境監測行業發展擁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仍處在一個發展的初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進行完善。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需要各部門積極進行調研并加以協調,以在工作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本文對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如何更有效的進行環境監測,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