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梅
平羅縣水務局 寧夏石嘴山 753400
平羅縣是古老的農業灌區,是具有農田灌溉、防洪排澇和城市生產、生活、環境供水等綜合效能的大型灌區,是寧夏引黃古灌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已有2000多年灌溉歷史,灌排體系經歷代整治,延用至今。全縣現有灌溉面積近百萬畝,其中土地確權面積為92.58萬畝,經過多年來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項目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基本完善,支、斗、農渠襯砌率分別達89.69%、84.25%、84.13%。既有傳統灌溉方式的引黃自流灌區,也有利用揚黃河水的陶樂揚水灌區。但是,從當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需求考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灌區運行管理方法、信息化建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1)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一是水權指標不足和水資源利用率低。自治區分配平羅縣揚水指標6.8億m3(指標面積56萬畝),隨著平羅縣農業生產發展灌溉面積近100萬畝,水權指標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嚴重制約全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平羅縣地下水利用率低,主要是運行成本高,管理不到位。平羅縣地下水分布主要分布在河西自流灌區,農業灌溉得宜于較為發達的自流灌溉體系,因而造成灌溉機井廢棄、老化,另一方面,新增工業企業又位于河東,河東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缺乏,而且礦化度較高,地下水資源可利用率更低。三是農業用水比重偏大,水份產出率低。平羅縣農作物種植比例單一,經濟作物種植較少,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大,現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96.2%,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2%,效益低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需進一步優化配置。
(2)灌區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率低。一是灌區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平羅縣水利設施眾多,但多數都帶病運行,建筑物損壞和渠道潰拜現象時有方式,尤其是自流灌區及揚水灌區的水量計量設施嚴重不足,嚴重影響農業灌溉用水的調度和渠道安全運行。二是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不能高效運行。已建高效節水工程配套不完善,重建輕管,高效節水工程不能高效運行,不能真正發揮高效灌溉和節水的作用。三是排水工程治理標準低。支級溝道治理率低,各級排水溝道建筑物不配套,部分溝道堵塞和邊坡滑塌及雜草茂密等現象,造成溝道淤積嚴重和排水不暢。
(3)投入不足,工程建設標準不高。一是信息化和新技術項目引進建設滯后。水利設施建設只注重工程建設,忽略了信息化管理和自動化控制建設,等缺乏新技術應用,尤其是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缺乏自動化控制系統,不能夠真正體現高效節灌的優越性。我縣沿黃干渠分別安裝有一座測控一體節制閘和進水閘,配備相應一體化自動控制設備,建有沿黃干渠中心站一處,但設備經常處于維修停用狀態。二是管護經費和設施維養經費落實不到位。自流灌區小型水利設施和高效節水灌溉管護運行與技術保障不到位,建易管難。
(4)農業水價偏低,不能適應灌區發展。一是低水價沒有起到真正節約水資源的杠桿作用,用水戶節水意識淡薄,超農業灌溉定額用水嚴重,不但增加了群眾水費負擔,也浪費了有限灌溉水資源。二是現行水價達不到小型水利設施運行成本,無法滿足工程運行日常維修養護和用水管理機構的正常開支,用水組織管理人員收入低且流失嚴重,嚴重影響工程的正常運行和用水管理單位作用發揮。三是低水價已不能適應灌區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灌區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水利設施的安全高效運行也需要經常維護和管理,嚴格的管理和有責任心的管理人員更需要資金保障,只有合理水價促進保障這一切,才能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才能促進灌區的快速發展。
(1)灌區體制機制改革。按照“先建機制、再建工程”的要求,一是開展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設現代化生態灌區,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專業化公司負責灌區運營管理,形成完善的灌區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已多元化投資機制為導向、科學專業化現代化管理為手段,良性長效運行機制為主線、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為補充的水利工程“投入、建設、管理、運行、服務”一體化機制。二是推進灌區運行管理機制改革,建立以水流產權確權為基礎,以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為約束,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牽引,以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為助力,以兩級管控體系為平臺、灌區分水自動化量測控制為科學手段、水權市場為實現水價值的良性、長效運行的機制,為保障工程持續良性運行提供經費保障。三是加強管理能力建設統籌推進各類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信息化、灌區調度、高效節水等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加大水利職工教育培訓力度。切實加強鄉鎮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更新改造基層水利管理單位設施。加大對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和指導力度,加快合作社組織建設,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
(2)以項目規劃和建設推動現代化灌區建設。謀劃項目按照“統籌城鄉、改革創新、節水高效、開放治水”的要求,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從保障農業為主向全面服務經濟社會轉變,治水方式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用水方式從粗放用水向高效節約、精細管水用水轉變,投入方式從政府投資為主向多元投資、市場投資轉變,切實加大資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智慧水利、法治水利等項目建設投入方向,力促水利事業更高質量、更大效益、更可持續發展。
(3)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有干渠管理處、鄉村水利站、灌溉服務合作社三級管理單位,存在管理混亂、推諉扯皮、協調不暢、機制不活、職責落實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因此,需建立工程后評價機制,建管并重,管養分離,培育集約化、社會化的管護運維隊伍,推行運行管護專業化、物業化、市場化,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
(4)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補貼機制包括落實補貼渠道、明確補貼對象、制定補貼標準、確定補貼方式;建立節水獎勵基金等措施;建立節水獎勵基金包括落實資金來源、明確獎勵對象。制定獎勵標準、規范基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