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
(安徽水安綜合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構件拆分,即是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通過設計不同的結構進而更加方便的開展施工項目的裝配,保證施工的可拓展性、一定程度的深化性[1]。構件的拆分工作,必須依托不同的型號進行不同規則的拆分。劃分可承載與非承載的構件時,其連接過程中通常會采用構件節點受力較小的部位進行連接,此操作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捷、高效。對于同類型構件的處理,應適當的控制數量再進行篩選以獲取質量較高的構件。構件的拆分,是一項集成操作的綜合技術,一方面需精細考慮到建筑、工程結構、水電、人工等等一系列施工影響因素,另外還需考慮到施工磨具的制作、運輸與安裝過程中施工環境的影響。
進行構件安裝之前,必須設計可完全支撐起構件的架構物,主要設計采用鋁合金立桿和橫梁。對于支撐點的剛度與負載、穩定性,必須嚴格測試達到一定標準,否則后續工作的施展將會功虧一簣[2]。具體設計中,各個支撐點的間距根據建筑規模而定通常設置在1.5 到1.8 米之間,與墻體、墻角的距離保持1 米之內適宜。若設置為連續支撐,支撐點的層數至少應當構建在兩層以上才能確保穩固性。構件工作完善之后,在對各部件的尺寸、緊實度進行嚴密檢測,按照吊裝順序進行編號,方便后續工作的便捷開展。
建筑施工因人為因素,難免遇到各種問題,例如防水措施做的不到位等。建筑產生漏水現象,大大影響建筑物的實際價值,漏水是基礎性的問題,但極易被疏忽,必須進行嚴密的監控并及時處理。與外墻板的拼縫,主要方式為水平拼縫與豎向拼縫,其拼縫效果直接影響到外墻的防水效果。技術過關是基本,但由于建筑物的多樣化,必須緊密結合防水材料而更有效的確保防水成效。
整體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節點連接處理,即是必須保證節點處具有足夠的負載力以及剛度,通過整體架構的施展理念以達到施工高于現澆結構。連接節點的水平度與數值是不同的,根據不同的環境對應選擇鋼筋套筒灌漿或是焊接連接、間接連接的方式。在這三種方式的運用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是,鋼筋套筒灌漿進行連接時必須確保套筒埋設與灌漿料等一系列步驟的施工準確性,施工過程中進行逐步檢查。鋼筋間接連接方式,對鋼筋的長度與安置方位必須嚴格對應。
新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相較于現澆混凝土結構,工業一體化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其最大明顯的優勢在于,可開展工廠化操作。即是將繁雜的工序集中在工廠中統一生產,最明顯好處即是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的風險率與綜合成本,同時促進了工業化發展的腳步。裝配式混凝土的構建制作中,其生產環節延伸強度較高、標準更高的集成處理技術,現場工作的開展更加井然有序,現場的安裝更加高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工程進展,一方面則是切實提高了現場管理成效。
首先節點連接的構造與處理,確保完全符合工程標準,對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節點處理即相繼達到現澆結構的工程要求。此結構的負載與類現澆結構有相同之處,都具有十分穩固可靠的耐久性[2]。此外,可不斷深化節點的構造設計,在操作過程中不斷進行問題的挖掘而不斷的改善、優化升級,充分發揮且拓展后期鏈接技術與構造處理等工藝的效能,繼而確保類現澆結構的性能。此相較于現澆節點結構,此結構就施工工藝拓展性來說,切實可實現構造處理操作便捷、成本較低且保證穩定可靠的施工要求。新型的整體式裝配混凝土結構,受到工業化生產的影響較大,基于工業化生產效率快、造價成本低、質量可靠等綜合影響因素,不斷進行完善。而此外,由于疊合梁的結構負載較大,抗裂變性能較強,現澆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底模在拆分過程中即必須充分滿足混凝土的強度。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選用三部分裝配化集成處理技術系。將裝配式結構中的預制構件再次分化為主體結構構件、內裝修部件以及各類管線設備,充分消除室內裝修、管道設備與主體結構的障礙性,切實提高建筑耐久性與室內空間靈活性,且保證建筑結構的可拓展性、可升級性。傳統的裝配式結構施工體系,相對來說過于側重在主體結構的工業化開展,而相應的淡化了建筑設備的工業化施展,使得建筑工業化的施工程度較低,綜合效益不太明顯。新型裝配式結構施工體系,在標準范疇內充分整合主體與基礎工程、砌體與屋面工程、裝飾工程、建筑設備工程等等,而統一研究建筑設備工業化生產的一系列相關問題,不斷進行問題的挖掘以不斷的創新優化,促進建筑行業的高層次發展。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出現,切實解決了傳統澆筑模式中的諸多問題,并且其集成化作業模式的施工優勢,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顯著的助推作用,這是發展必然,是不斷高層次發展中的一小步。而存在問題是相關人才的極度缺乏,對此行業應當加緊步伐制定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可結合高校資源,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