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華
(共青城中航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江西 九江 332020)
2018年下半年,某市消費者委員會一共處理建筑類投訴案件總計136 宗,占比所有案件11.69%,然而在2017年全年,此類投訴案件總計才177 宗,上漲極大。因此,嚴抓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已是當前的必要趨勢。
1) 很多建設類的相應服務業水平較低,發展并不能符合當前的社會需求;2) 由于我國建筑行業質量管理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相應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執法力度也有不足;3) 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相關監管水平不高;4) 當前我國建筑工程市場發展程度依然有待提升;5) 很多建設行業經營者日常經營的理念有待提升。
1) 建筑工程涉及的設計部門、建設部門、承包部門以及相關咨詢的服務部門等能力有待提升;2) 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有關的管理人員、決策層等提升質量的意識較淡薄,管理工作執行能力較差。
1) 對于交叉作業的協調組織、質量管理以及控制等管理環境較差;2) 部分開發商在決定開展建筑工程項目前,沒有組織有關部門對項目地點進行實地勘察,對其氣象、水文以及地質等自然因素不能充分掌握;3) 個別開發商對于施工現場衛生、安全、通風以及照明等勞作環境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得施工方也不注重上述條件,從而為施工安全留下了安全隱患。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即組織因素以及決策因素:
1) 組織因素,主要有建筑工程相關的任務組織以及管理組織,二者都對建筑工程最終質量有重要影響。①任務組織:分解、委托以及發包建筑工程任務和目標,進而對任務進行監管、計劃、協調、指揮以及檢查。②管理組織:包含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組織結構、運行體系以及相關制度等,三者的優劣對于工程質量影響深遠。2) 決策因素,決策因素包含業主決策、實施主體管理與技術決策等。當前,部分開發商并沒有深入進行市場調研,建筑項目重復性、盲目性極大,不僅浪費了許多社會、自然資源,其實用性也很低。
技術因素主要包含了輔助性生產以及直接性生產技術:
1) 輔助型生產技術:實驗技術、檢驗檢測技術等;2)直接性工程技術:材料技術、勘察技術、施工技術以及設計技術等。只有將各項技術的有關方案、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確保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最終達標。
各地建筑工程項目有關的政府部門,必須加大對開發商的管控力度,對其建設資質以及內部各項制度進行及時監督以及管理,從而在基礎上將資質低甚至無資質的參建單位在第一時間進行排除。與此同時,還應當將資質雖然較高,但口碑較差、選擇分包單位較差的參建單位也及時進行剔除,進而將當地工程承包相關制度加以完善。除此之外,開發商還應當與當地政府相互配合,積極完善權責制度,使各單位能夠明確自身職責以及所負的法律責任。
開發商還應當積極配合當地建設行政的主管單位以及政府部門對建筑工程市場進行全面監管,為政府制定并且完善相關的質量管理規章制度提供有效參考依據。與此同時,政府各相關部門還需要在開發商的協助下,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透明性以及公平性,并將其準確、完整地在整體施工過程中加以執行和落實。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當及時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相關的追責制,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負責單位或者負責人員,并且依法追究其責任。
另外,在完善各種相關制度的同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開發商還應當提升各自的執行力度。這是因為一旦有關部門執行力度不足,不能將各項制度有效落實,不僅會影響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還會使那些引發工程事故的人員不能及時受到懲罰,進而無法震懾和制約其他人員。開發商只有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當地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才能有效對施工單位加以科學監督,最終在與其他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部門共同合作下,為建筑工程項目提供可靠保障。
建筑工程最終質量是否優良,不僅會影響開發商自身的經濟效益,更會影響其在社會上的品牌形象。因此,開發商應當優先完善自身的內部管理制度,同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從而在對企業內部全體員工進行統一、標準管理的同時,使得其向心力得以凝聚,進而使其將自身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總體目標相融合,最終確保員工能夠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確保企業能夠在社會上擁有良好的口碑以及品牌形象。
對于任何企業而言,只有對自身產品的最終質量加以重視,致力于對其提升,才能保證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進而長遠、健康地發展,對于建筑行業而言也是如此。因此,開發商必須對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全面提升,并將其作為日常生產、運營的核心工作,同時通過科學的選聘體系以及培訓體系,強化有關人員的質量管理以及法律等意識,進而使其可以嚴格遵循相關要求、規定執行工作。
總之,開發商屬于建筑工程中的甲方,即建筑工程款項的給付方。因此,為了保證整體工程的質量安全、自身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等,開發商必須對施工方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并且從施工中的各個環節做好監控工作,同時使施工方明確開發商的要求標準,最終滿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保障其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