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恒
最近,國內發生數起嚴重的未成年人暴力與欺凌的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但是,對這些孩子已進行的處罰和教育,常常又顯得蒼白無力。
按照我國現在的法律規定,14歲才能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僅僅限于8種嚴重的刑事犯罪如故意殺人等,這就意味著即使達到14歲,絕大多數的校園欺凌行為也不可能進入司法處理的程序。近年來全國人大召開會議期間,有不少的代表提出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比如降低到12歲。這當然是措施之一,但是在特定的年齡之下,司法就沒有介入的路徑了嗎?
我們現在對司法干預的理解往往是狹隘的,好像只有達到判刑的年齡和判刑的標準才能進入刑事司法的程序。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對不夠刑事處罰年齡的未成年人制定司法介入程序與處罰標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建立司法介入的路徑:
第一,由警方強制監視與教育。通過司法程序,根據情節輕重對犯嚴重過錯、違法行為的未成年人設置強制監控與教育的期限。在這個期限內,警方定時對違法未成年人的行為進行監控與管理。同時還要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這種方式的懲治期限一般設定為1-3個月。國外實踐證明,這比一般的家長加強監管教育效果好很多。
第二,設置類似國外的違法青少年“留置中心”。這主要是針對青少年暴力、性羞辱、團伙欺凌等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這種留置中心專門針對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拘留所,在留置期間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法制教育,心理和行為的矯正,并組織到監獄、戒毒中心等地進行教育,期限一般為1-6個月。
第三,強化工讀學校的懲治與教育功能。對嚴重違法的未成年人,經司法判決后送到工讀學校進行懲戒教育并完成相應的學業。這適合懲罰期限較長的違法未成年人。我們現在是否去工讀學校是可以自行選擇的,這一點應有所改進,經司法判決后應有一定的強制性。
一些發達國家在通過司法途徑應對未成年人暴力與欺凌行為上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上述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有效地解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與刑事處罰之間的灰色地帶所帶來的問題。借鑒這些形成我們的司法干預途徑,對解決我國校園欺凌和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作者是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