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蘭
【摘要】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典的作品,要學好語文不僅要有精彩的課堂,課前的預習也很重要。要有超越教材的課前預習,才會有精彩紛呈的課堂。本文從課前預習的內容、預習的時間、預習的形式三個方面闡述超越教材的預習方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預習內容;預習時間;預習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著名作家的經典之作。但教材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途徑,也不是學習語文的全部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要立足于教材,同時還要沖破教材,超越教材,引導學生向更廣闊的天地進行語言的積累、生命的體驗、情感的領悟。超越教材,可以從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著手。
一、自主預習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學生自主預習是《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在課堂上做學習的主人,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很重要,而就一堂課來說,學生課前的預習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了解、熟悉這節課的內容,積累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素材等對于課堂的學習至關重要,我們精彩的課堂要從預習開始。
二、預習要從至少是整個單元的內容著手,圍繞一個主題開展
新課改時代的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但課本的內容是有限的。要讓學生更深刻地領略教材的精髓,需要向教材以外的同一主題的內容拓展,老師需要在備課時延伸,也需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超越教材向課外延伸。學生可以搜集和單元主題有關的材料,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
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這篇課文時,學生對鄧小平的故事知之甚少,很難理解偉大領袖的豐功偉績,難以產生懷念之情。如果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里老師補充的一點資料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學習前一個月,我就布置學生閱讀鄧小平的故事,并抽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一次故事會,講述自己讀到的鄧小平的故事。學生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了解認識鄧小平,贊嘆鄧小平的睿智,歌頌鄧小平的成就,對鄧小平充滿敬佩之情。在學習課文時,當讀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帶領人民書寫中華民族嶄新歷史的偉人”這句話時,學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鄧小平為國為民所做的一切,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義,也不需要老師做太多的講解;學到課文中的“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段落時,學生想到他的“一國兩制”構思,想到他的偉大精神,將情感表達于朗讀之中,整個課堂沉浸在濃濃的懷念氛圍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出來。這是預習的效果,課堂的生成要從課前的充分準備中來,不僅是老師要有準備,學生也要有充分的準備。
老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在同一主題的基礎上向其他同類文章拓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竇桂梅老師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李大釗的其他文章,讓人物的形象多維立體地出現在學生面前。我覺得也可以將這一環節放在學生預習時去做,這樣更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產生。
三、預習的時間要靈活變動
預習的時間不限于課前的一兩天,也許是一周或者一個月不等。《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要實踐當然需要時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文的安排是很應時應景的,這有利于學生提前的預習,為課堂的學習做好準備。例如有根據季節變化安排的課文,有根據不同的節日安排的課文等,那么學習課文之前可以布置學生先進行相關內容的準備,這樣的預習可能就要提前很長時間。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時,因為都是描寫美麗景色的課文,正好趕上國慶小長假之后來學習,所以小長假的作業我就指導學生為學習這一單元做準備: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去家鄉的某一處風景名勝游玩,并適時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可以就在合肥尋找一處景點參觀;還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一次合肥的美食……國慶節后首先開展一次愉快假日研討會,討論交流自己的收獲和見聞。這樣的預習一方面為本單元寫景課文的學習做準備,也為本單元的習作積累了素材。從時間來說,這樣的預習就比較長了。
習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學生講起道理和方法來滔滔不絕,但寫起來卻干癟癟的,沒有內容,這其實是沒有積累素材,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搜集素材也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最后一篇習作——記一次體驗活動時,為了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寫作時有“米”下“鍋”,我把預習提前了兩周布置。第一周讓學生用周末的時間先進行第一次體驗活動,并在課間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找出問題。我發現有孩子體驗盲人的生活,他是把眼睛蒙起來了,可是在家一天都不動,連喝水都讓父母送到手上。這樣的體驗能有什么效果呢?于是我進行指導:要帶著目的和任務去體驗,如出去買東西或者幫父母做一件事情,或者像自己平時的正常生活一樣度過一天,這樣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更加深刻了。
四、預習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語文課堂是開放性的課堂,學習語文的方式多種多樣,預習的方式相應地也就多樣化。從最基本的讀、寫到聽、說,讀生字讀課文,這是每篇課文預習時必須要做的內容,這是立足于教材的預習。還可以借助輔助手段聽朗讀課文的錄音,聽家人或同學朋友說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寫一寫預習時的收獲等。這些是基本的預習內容,到了中高年級,預習的內容也會增多。可以借助手段查閱資料,也可以走進自然去觀察了解,還可以動手去做一些試驗,體驗一些活動和情感,去實地考察一些歷史遺跡等等。預習的內容豐富多彩,預習的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桂花雨》這一課時,從桂花開始出現時我就布置學生觀察欣賞桂花的樣子,聞一聞桂花的香味,直到桂花落,整段時間不斷觀察發現桂花的變化,吸收桂花的香味,體驗對桂花的情感,當桂花落去后,學生也會有不舍和依戀的情感,這時再教學課文,學生對文中的“故鄉情”會有深刻的體會。在教學《霧凇》這一課時,從進入冬季我就開始注意什么時候開始下霜,然后引導學生早晚觀察并感受氣溫的不同,或者在家通過空調和玻璃等做簡單的試驗,模擬霜的形成,從而幫助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理解“霧凇,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這句話的意思和霧凇的形成過程了,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讓課堂展現出豐富的內容。
充分有效的預習,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為課堂教學打下文化基礎;可以讓學生儲備情感,豐富生活體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當然,預習不是把這兩個字扔給學生就行,而要根據具體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采取有效的預習方法,老師要做有效的布置和指導,并進行及時的檢查反饋和調整。超越教材的預習過程,讓學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及課外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全面提高學生素養。
五、結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要想課堂精彩豐富,主人就要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動力。百變莫測的課堂,應該從超越教材的充分預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