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新根
【摘要】價值體驗,將行動學習導向“心悟行成”;價值澄清,讓行動學習接軌“學生需求”; 價值內化,讓行動學習得以“循序漸進”; 價值引領,讓行動學習趨向“良性循環”。
【關鍵詞】行動學習;價值體驗;價值澄清;價值內化;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行動學習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在其所著的《行動學習的本質》一書中提出。他指出學習并不是靠信息呈現和講解,而是創造一種學習環境,使參與者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理解自己,尋求相關問題的答案。行動學習是一種團隊合作的學習形態,強調學習需要團隊互助,將學習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動性,將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到學習小組互動交流,在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在互動中生成新知識,在學習中提高。因此行動學習是一個以完成預定任務為目的,在同伴的支持下持續不斷地反思與改進的學習過程。
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以“初中生行動學習”為主線,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品格和能力的有效學習路徑?,F以語文學科為例,闡述該校引領初中生開展行動學習的價值體認過程。
價值是理想中的事實。行動學習的價值附著在積極的、不斷反思與改進的學習過程中,價值體認是在初中生投身行動學習的過程中孕育、生成并提升的。價值體認的過程就是價值體驗、價值澄清、價值內化、價值引領的過程。這是一條互為銜接、互為依存、互為支撐的價值鏈。價值體驗是基礎。價值體認從價值體驗開始,通過價值體驗讓學生經歷“團隊互動、問題解決、反思提升”的學習過程。而價值澄清是價值體認的關鍵,教師通過對價值的梳理和分析,引領學生對之前的價值體驗進行辨別和選擇,在這一過程中,行動學習的價值得以顯現。于是這一價值就會內化在學生心中,價值內化之后,定會外顯出來,引領行動學習的新一輪循環。因為行動學習并不終止于問題的解決,還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將經驗與體驗梳理并提煉為成果,就成果的框架思路內容進行分享與交流,激勵學生啟動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持續性循環就是行動學習的價值所在。
一、價值體驗,將行動學習導向“心悟行成”
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創設生活情境,開展行動學習,進行價值體驗。《未選擇的路》是語文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一首哲理詩,表達了“人生總有遺憾,面對選擇,每個人都要慎重,一旦做出選擇,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的主題。初中生難以理解文本主旨——取的是遵循內心的選擇,舍的卻成了人生的遺憾。同時詩人對于未選擇的路那種欲罷不能的情感也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置一個身處岔路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詩中主人公,然后結合自身實際,想象路況與可能遇到的問題。再開展小組合作,分享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反思這一選擇的過程中漸漸悟出取舍的真諦,就會以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獲得價值體驗與生命成長。
二、價值澄清,讓行動學習接軌“學生需求”
相城實驗中學主要通過建構主題集中式行動學習,幫助學生實現價值澄清,讓行動學習接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校注重建設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學習資源庫。行動學習不同于碎片化、無序列、無結構的學生隨意自主學習,而是通過建構主題集中的群文組合形成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然后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系統性行動學習。行動學習所依據的校本教材,由學校語文組負責編寫,語文組綜合分析現存各版本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體例,選擇適合培育初中生語文素養需要的,又能激發學生行動學習興趣的學習內容。校本教材編寫成功后,學校通過調查問卷、學生座談會等方式統計學生對該教材的修改建議,同時收集學生的選文推薦意見,如果推薦意見合理,內容積極向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將學生自選的文章納入校本教材,歸入相應的主題單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進入校本教材中每個單元學習之前,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提交該單元的學習推薦意見以及預習時未解決的問題,供全班學生進行價值澄清。教師通過打分、獎勵等各種激勵手段引導學生依次解決問題,做出理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行動學習中,每個學習小組設置四名學生,組成互補型學習組合,不僅共同解決各自存在的問題,而且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有組織者、講解員、偵察員、記錄員。這樣的組合有針對性地聚焦學生想學的、急需學的內容,相較于人數多的小組更有利于提升學習的效率。同時教師通過分析和評價手段,幫助初中生解決了“學了沒用”說等價值混亂,促進了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價值內化,讓行動學習得以“循序漸進”
信念中的“念”只是一種意念,一種思想上的相信和向往;信仰中的“仰”則是一種整體姿態,一種思想上從“拳拳服膺”地相信和向往——發展到要在行動上“孜孜以求”地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況。行動學習只有被信仰,它才不至于形同虛設。
學生的內驅力和凝聚力都是與信仰息息相關的。他們確信行動學習有價值,學習就會隨時隨地發生。而教育信息化時代,科技設備與網絡資源的運用,也促進了行動學習的效能。學校為學生充分運用科技設備與網絡資源開展行動學習創造條件。如激勵學生進入創客教室,開放計算機教室中的互聯網環境,進行寫作觀察與素材積累,利用QQ空間、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進行作文升格展示與互評互糾。再如學習法布爾的《蟬》,學生對于蟬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夏天鳴叫等淺表層次,課文介紹的蟬構造地穴、成蟲產卵孵化、幼蟲羽化等內容,初中生囿于生活經驗難以形象感知,對于文本所蘊藏的“經歷長久地下生活才有短暫地面歡愉”的生命哲學也無深切體會。語文教師就聯合計算機教師運用html、jQuery、Ajax等技術,制作生本化教學軟件,將蟬的成長演變過程還原成一個虛擬的情境,讓各學習小組成員戴上3D眼鏡,以不同的身份進入虛擬世界,體驗在地下生活的感受,并近距離觀察產卵孵化、羽化蛻變的過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習經驗梳理并提煉為成果,進而開展全班級別的分享與交流,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在同伴的支持下持續不斷地進行反思,并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實現了行動學習的循序漸進。
四、價值引領,讓行動學習趨向“良性循環”
相城實驗中學語文組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價值引領者,在學科引領、語文育德等領域進行了探索。
在學科引領方面,語文組將教研活動劃分為兩個時間段,既有觀課議課時間,又有集體學習時間。學習時間專門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前沿理論,賞析經典古籍,評議現當代佳作,以提升教師的語文素養。而備課時間則集體探討并優化教學設計,主備教師以模擬課形式展示自己引領學生開展行動學習的具體流程,其他教師從中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各老師再根據本班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同時落實師徒結對,推進對于行動學習如何融入常態課的研討,提升教師對學生行動學習的引領能力。
在語文育德方面則著力構建初中生語文育德體系,挖掘部編教材每一篇課文中的德育元素,形成實踐指導方案。在具體的語文行動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局限于矯治的層面,而是以“人”為立足點,以語文文本為依據,加強人文關懷,專注學生作為主體的人的品德提升。堅持每一個語文課堂都有德育滲透,讓學生的行動學習在反思階段能得到學科及德育雙重收獲,從而培育初中生擁有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其語文素養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協調發展。
初中生行動學習的價值體認,需要語文教師以教育者的良心,為學生展示剝離了喧囂、浮躁、虛假的對于未來的純凈美好的期待,從而引領他們專注于當下的學習創新,著重于為了光明愿景而學習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