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楹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很多類型的教學方式被教師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不例外,“三元教學”模式的運用就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式。三元,即“目標、設疑、析疑”。其中的“目標”環節和“析疑”環節作為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語文學科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針對“目標”環節的精準和“析疑”環節的運用進行探究,并對此提出具體的運用策略,期望對三元教學模式的開展起到幫助作用。
【關鍵詞】三元教學;精準目標;析疑解惑;語文學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精準教學目標的擬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三元”當中最基礎又最為重要的“一元”,它既是一節課的起點,又是一節課的“歸宿”,一節課的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有其影響的分量在里邊!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授課當中,我們很多老師卻忽略了這“一元”的重要,要么沒有出示目標,要么網上一大抄為目標而目標,要么所擬的目標一塌糊涂!為此,我們有必要在這“一元”方面下些苦功夫,盡可能做到“精準”!在表述個人一些看法時,不妨先看看我們語文老師平時在擬定教學目標時都出現了哪些不精準的現象:
1.對三維目標停留于形式主義的理解或操作,覺得它僅是一個課時目標。更有甚者,包括一定分量的公開課,甚至無教學目標,更別談精準了。即使有,但在施教的過程中,與目標沒有太多的關系,老師更多的是想上出花樣,玩出精彩,讓學習樂在其中,殊不知,方向目標不確定,就缺少了課堂的靈魂。
2.制定的教學目標“假、大、空”,沒有太多實際內容,權當擺設。“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合作能力”,“通過整體把握,深入把握內在觀點”,這樣的目標可使用于任何課堂上,但任何課堂也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實在是多此一舉,浪費“資源”。
3.教學目標主客倒置,沒有明確的教學主體行為,“讓學生……”,“培養……”,如此設計,學生主體不體現,不利于目標的實現。應設計類似的“學會運用……”“嘗試解決”“請用某一知識點分析”等體現學生主體意識的內容。
4.教學目標不“接地氣”:體現在一次擬定的課程目標似乎都可用于任何時期任何班級的教學;體現在教學目標的不具體沒有針對性,比如 “積累關鍵實詞和虛詞”,“把握一些關鍵句式”,關鍵?何謂關鍵?這樣的問法就顯得相當模糊了。
既然出現那么多不精準的現象,我們該如何避免?又該如何讓我們的教學目標達到精準?我想,在此表述自己的一點點聲音,權當拋磚引玉,希冀引起大家的一些關注。
精準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以此作為擬定目標的“導航儀器”,內容上一定要全盤考慮, 要準確把握住里邊的重難點,要體現目標的層次感。同時,還要明確,三維的課程目標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它們其實是統一的有機體,教學實際當中,切不可將它們割裂開來按順序完成每一個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當中的情感目標設計,其實有些老師并不太在意這點,我個人覺得還是挺重要的。“教知識是底線,育人是根本,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老師的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深刻且深遠的影響,教師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態度。教師愛學生,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三維目標中的情感目標,不應該也不要將它忽略或者一筆帶過!如此,目標才更精準有效。
精準擬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包含四個要素:教學對象、條件、行為和標準。應在實際教學中解決:什么人(學習主體);在什么情況下(即特定的、限制的、影響可接受行為條? ? ? ? ? ? ?件);進行某種活動(即要求的相關行為);做到什么程度(即可接受的既定標準)。以課文《庖丁解牛》為例,我們可按照上述方法擬如下一個目標:找出文中“為”字和“然”字出現的語句,嘗試歸納其義項或用法。再如《雨霖鈴》,我們可以擬如下這樣的目標:按照“手法+依據+作用”的思路賞析。
要把“運用”“理解”“掌握”“進一步”“學會”“了解”等類似的詞從含糊的、內化的詞,變成外在可見的、可以觀測的過程,比如“能用某個學過的表現手法解決本文中的某一問題”“在本文中出現某個實詞或虛詞,你能聯系之前的課文歸納下意思嗎”,這樣的目標就更明確、更清晰,學生也真正知道老師交代的任務,自己該要做什么,而且會提升課堂效果。
二、析疑環節的運用探究
(一)運用“析疑”教學模式對高中語文學科的意義
在三元教學法中,析疑的前提是設疑,而設疑這一環節分為“教師課前預設問題”和“課堂生成問題”兩部分,總之,在提問與回答中可以增加師生、生生互動,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讓教師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進行反思,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從教學效率上看,為了設疑,教師把課文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有目標的設疑,在上課前做成導學案分發給學生,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如此,不用教師全程灌輸,這就提高了教學效率,在一樣的單位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從學生的角度看,為了分析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相當于在課前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些問題,有助于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建設自己的學習信心。
(二)“析疑”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1.從學習目標入手,科學設疑。析疑的前提是設疑,即設置問題。設置問題是為了教學目標而設置。要達到教學目標,就要學生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目標結合不同的文體特征來設疑。在課前的導學案里,設置五個左右的大問題,為了解決大問題,可以形成適當的小問題,但小問題不必寫入導學案中。如必修二中的《我有一個夢想》,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把問題設置為:(1)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么?出現在課文中哪些自然段?試做簡要分析。(2)他有這個夢想的原因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呢?(3)怎樣實現這個“夢想”?(4)馬丁·路德·金為什么要采取“非暴力手段”?(5)文章第三部分連用了六個“我夢想有一天”,這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這五個問題是為了完成“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夢想的具體內容及價值意義,聯系時代背景,結合語境,揣摩重點語段和詞語的深層含義”的知識目標,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可以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小組討論進行適當引導。
2.營造良好的設疑情境讓學生生成課堂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之后,產生了疑惑,形成了問題,這是他們經過了思考,對手上的文本進行了再次加工,這樣才能夠將知識真正消化,化為己用。教師在課堂上不一定以自我為中心,在講臺侃侃而談,不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應在保證紀律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要給學生適當思考的空間,更不能唯答案論。語文是一門有工具性的學科,但是也有人文性,要發展人文,則不能思維固化,否則就失去了思想的靈性。
3.鼓勵學生合作析疑解惑。一個人的力量是單一的,合作碰撞讓思想產生火花。在三元教學模式中的“課堂隨機生成問題”這個環節,教師可以交給學習小組設置問題。通常情況下,“設疑”的準備一般由教師本人來完成,但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參與到設疑環節來,圍繞學習目標提出疑問。在保證紀律的前提下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析疑解惑,如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思想得到碰撞,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學習目標不攻自破。語文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不是主導作用,而是充當一個補充者的角色,把課堂適當交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揮自己的實力,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結語
精準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根本,它是我們上課的起點,又是上課的最后歸宿。而在其間,能否將目標落實到位,讓一節課變得有價值,析疑合作學習這一環節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方法更是能促進師生間的關系,讓老師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是填鴨式地吸收學習,而是通過思考解決問題,再建設問題,吃透文本,以實現最初擬定的精準教學目標。“三元教學”法中的“精準目標”的擬定和“析疑環節”的落實,需要我們每個高中語文教師都要對這一環節加以重視,以期讓它與語文教學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