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帶N”漣漪型閱讀是群文閱讀的一個分支,同群文閱讀一樣,“1帶N”漣漪型閱讀旨在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品位等。“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不僅可以運用在現代文上,也可以運用在古詩教學中。并且,在古詩教學中,“1帶N”漣漪型閱讀也顯示出了它的優越性。本文將從“1帶N”漣漪型閱讀的概念、“1帶N”漣漪型閱讀在古詩教學中的獨特優勢、“1帶N”漣漪型閱讀在古詩中的組文方式三個方面對“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探究其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1帶N漣漪型閱讀”;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1帶N”漣漪型閱讀的概念
(一)“1帶N”漣漪型閱讀
“漣漪”本指小石子投入池塘后漾起的圈圈波紋。在此,我們將之借用到語文課程建設中。我們將文本特質或單元主題作為漣漪的圓心與動力源。開發與教材文本特質或單元主題相關聯的課外閱讀拓展文本,并且在課內使用或者部分使用,使得課內外閱讀一體,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漣漪型”閱讀課程類似于多層次的輻輳,即從一個圓心向四周層層輻射,又像一個漣漪層層向外擴展。
以陶淵明《飲酒·其五》為例,《飲酒·其五》就是漣漪的中心。最里面的一圈波紋也就是第一圈波紋可以是陶淵明的其他詩篇,比如《飲酒·其二》《飲酒·其四》《歸園田居·其一》等。第二圈波紋可以是其他作者所寫的山水田園詩歌名篇,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竹里館》等。
又比如《聲聲慢》,第一圈可以為與《聲聲慢》同樣寄托愁緒的《醉花陰》等作品,第二圈可以為李清照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寫的作品,如年少時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以及后來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作品,第三圈為其他婉約派詞人作品;第四圈可以與音樂跨界融合,播放演唱版或吟誦版《聲聲慢》等視頻音頻學習資源。
“1帶N”式漣漪型閱讀教學策略,是以單篇文章作為學習的原點,作為教師向外拓展、向外延伸的引子。用“一篇帶多篇、一課帶一組”的教學策略,讓閱讀延伸到課外。
(二)“1帶N”漣漪型閱讀與“1+X”聯讀
“1帶N”漣漪型閱讀與“1+X”聯讀不同,“1帶N”一般是先做好“1”,再帶“N”出來,重在遷移、在拓展、在應用。而“1+X”聯讀重在比較、互文和結構化的閱讀。
“1+X”聯讀教學是基于教材內這篇課文“1”,根據聯讀議題,加上與課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語段)“X”形成的一組文章“1+X”的閱讀教學。“1+X”聯讀不會只用課內的后10分鐘來做“帶讀”的事,而是會在一堂課穿插很多片段或者文本進行比較。
“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策略,重在一個“帶”字上,而“1+X”聯讀,重在一個“聯”字上。這兩者都是為了擴大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但是方式是不一樣的。“1帶N”思考是由“1”怎么帶出類似的一些文本,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加深對“1”的理解。“1+X”更是通過聯讀的形式讓學生比較閱讀,著重閱讀的深度思考。
(三)“1帶N”漣漪型閱讀與群文閱讀
“1+N”漣漪型閱讀與“1+X”聯讀都是群文閱讀的子概念,屬于群文閱讀的一種。他們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要了解“1+N”閱讀教學,就不能不先理解群文閱讀教學。蔣軍晶老師對群文閱讀的定義是:“群文閱讀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里,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是相對于單篇閱讀而言的,“1+N”漣漪型閱讀和“1+X”聯讀都是對單篇閱讀的一種突破。
二、“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在古詩教學中的優勢
相對于在現代文教學中的應用,“1帶N”漣漪型閱讀在古詩教學中的實踐意義更加大。
(一)古代詩歌常用用典手法
古詩中常常會使用用典的手法。使用用典手法,可以含蓄委婉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典故就如同一種形式符號,在形式符號的背后,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正因如此,用典這一手法在詩歌中的使用非常頻繁。隨著典故的使用增加,很多詩人會使用相同的典故,但是其表達的意思又是因人而異的。如李商隱的《錦瑟》中就引用了莊周夢蝶、杜鵑啼血的典故,而白居易《琵琶行》中也運用了杜鵑啼血的典故。古詩中引用的典故,也不局限于前人常用的典故,又常常是化用前人的詩歌。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其實就是化用前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火樹銀花合”。而“火樹銀花”一詞經過廣泛的傳播與使用也已經是一個成語了。
詩歌中的用典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將被用典的詩詞介紹給學生、分析清楚,如果不理解原詩,就不能理解詩歌的含義。而教師將這些與要教學的詩歌有聯系的詩歌介紹分析給學生,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的詩歌閱讀量、培養了他們閱讀古詩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課內古詩的理解。這就與“1+N”漣漪閱讀不謀而合了。
(二)古代詩歌主題集中
古代詩歌的主題相對比較集中,同一主題的古詩比較多。如常見的詩歌題材有:思鄉詩、邊塞詩、懷古詩、愛情詩等。如當教師講授一篇懷古詠史詩時,就可以很自然地帶出一篇類似的懷古詠史詩,讓同學們進行分析。比如蒙曼老師在講《次北固山下》時自然地帶出了同是在北固山所寫的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1帶N”漣漪型教學就是一種遷移,一種拓展,一種延伸,而古詩更加適用于這種教學模式。
三、“1+N”漣漪型教學在古詩教學中的組合方式
(一)以意象進行組合
關于意象,古今中外很多人都給其下過定義,但是都難以窮盡其內涵。美國的龐德在《意象主義者的幾“不”》中給意象下的定義是“在一剎那間的時間里表現出一個理智和情緒復合物的東西”。曹明海在《文本解讀學導論》中說:“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是意和象融匯的復合體,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是精神內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意象,融會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在選擇什么意象進行寫作時,并不完全是眼前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意象,有時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創作的需求來選用意象。這時,意象與作者的情感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通過詩中的意象來把握作者的情感,意象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抓手,幫助我們來理解詩歌。在教學中,以意象來進行組合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這一特色,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通過意象來解讀詩歌。
例如,在教授《天凈沙 秋思》時,詩中有很多的意象,其中“西風”這一意象是古代詩詞中的典型意象。我們可以以《天凈沙 秋思》中的西風意象作為圓心,向外擴散。在解讀“西風”這一意象時,出示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再向外擴散,出示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通過1帶N漣漪型閱讀,我們可以發現“西風”這一意象蘊含著作者悲涼的情感。詩歌中這樣的典型意象還有很多,例如“柳”“黃花”“月”“酒”等。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發現古詩中的同一意象往往有著相似的情感蘊藉。慢慢地,學生在今后解讀古詩時,就會聯想到他之前所學習的古詩,遷移地進行學習,能夠舉一反三。
(二)以詩人進行組合
古詩教學中的詩人浩如煙海,名家名作眾多,這無疑給了我們進行組合的基礎。在以詩人進行組合的1帶N漣漪型閱讀中我們可以有兩種組合方式。一是以詩人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將詩人在不同時期所寫的不同詩作組合起來。這樣進行組合,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詩人,也更加深刻地了解詩作的具體寫作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作。二是以詩人同一時期所寫的不同詩作進行組合。因為是同一時期所寫,這些詩作會有很多相似之處,組合起來理解也會更加容易。例如,我們以杜甫的詩進行組合。通常我們將杜甫的人生劃分為4個時期:一是他早年讀書和漫游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寫下的著名詩作有《望岳》和《登兗州城樓》;二是他困居長安時期,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等;三是爆發安史之亂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春望》、三吏三別等;四是他漂泊西南時期,代表作有《春夜喜雨》《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在進行“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選取杜甫四個階段的一首詩歌,也可以選取同一階段的幾首詩歌。
(三)以詩歌主題進行組合
詩歌的主題有很多,常見的詩歌主題有:思鄉詩、邊塞詩、懷古詩、愛情詩、思婦詩、諷刺詩、山水田園詩等。同樣是邊塞詩,高適和岑參的就不一樣。同樣是山水田園詩,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寫法。就連同樣是寫喝酒,不同的詩人喝的酒就不同。李白喝酒,喝的是豪氣,喝的是愉悅,他的酒是過濾了的酒,是值萬錢的酒。而杜甫喝酒,喝的是憂愁,喝的是對家國和人生的憂慮。白居易喝酒又有不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喝酒,喝的是一種溫馨自在的氛圍。所以你看,同樣是寫喝酒,不同的詩人喝的酒就不同,根據喝酒這一詩歌中常出現的主題我們就可以分析出不同詩人的特點,這樣的詩歌教學,這樣的“1帶N”漣漪型閱讀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
(四)以地點進行組合
中國的名勝古跡眾多,詩人面對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往往生出很多感慨,不禁詩興大發,作詩一首。那么不同的詩人寫同一地點、同一景物時的詩作就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了。如湖北的黃鶴樓,很多詩人都提筆寫過,最有名的就是崔顥的作品《黃鶴樓》,傳聞詩仙李白看過崔顥的《黃鶴樓》之后,都不敢寫黃鶴樓了,轉去寫了鸚鵡洲。并且,他的句式也有意地模仿了崔顥的《黃鶴樓》。又如,赤壁這樣的古跡,多少詩人面對赤壁有感而發。蘇東坡、杜牧都寫過赤壁。這樣同一地點的詩作,就可以在課堂中進行“1帶N”漣漪型閱讀,同學們也會更有興趣進行學習。又如,前文提到過的《次北固山下》,王灣寫過北固山,辛棄疾也寫過北固山,他們之間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以將其組合,擴展學生的古詩閱讀量。
四、結語
“1帶N”漣漪型閱讀在古詩教學中的實踐意義非常大,其在古詩教學中的組合方式也很多,不限于上文提到過的幾種。教師在實踐時,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進行更加多種多樣的組合。“1帶N”漣漪型教學為古詩教學帶來了一股春風,使古詩教學不再僅僅是單篇教學,有了更加多樣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朱瑛,徐洪權.小學語文“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8(9).
[2]朱海珠.“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與“1+X”聯讀之比較[J].江西教育,2018(10).
[3]蔣軍晶. 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
作者簡介:潘雪楊,女,1996年生,遼寧營口人,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