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東漢后期,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劉寵為官清廉,卻接受了百姓所贈錢財,應該說是違背了清廉原則,但他并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留下美名,成為古代清官的象征。
劉寵的父親是當時極為出名的一位學者,號稱“通儒”,在父親所教授的學生之中,劉寵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年紀輕輕就被推薦為“孝廉”,后來又被推薦為“光祿四行”。要知道,“光祿四行”每年全國范圍內僅一人可以入選,由朝廷三公級別的高官負責,主要考察的是品行。可以說劉寵“成名”很早。
但他與當時許多弄虛作假,甚至花錢行賄獲得“孝廉”等資格的人不同,他在官位上的所作所為與朝廷賦予他的“名”,是名實相符的。
劉寵最初在山東某縣當縣令。他在縣令任上施以仁政,廢除種種不利于百姓的煩瑣法令,嚴令官吏不得擾民,同時減輕賦稅、打擊豪強、興修水利、安置流民……他身為地方官,絲毫沒有辜負“孝廉”二字。在他離任之時,當地百姓不舍他離去,紛紛出來為他送行,以至于堵塞道路,劉寵只得換上便衣,從小路“逃走”。
后來,他又擔任豫章、會稽等地的太守。這些地方在當時盜賊橫行、局勢動蕩,而這種局面的出現,又與許多地方官員貪財害民、激起民憤有很大關系。朝廷之所以派劉寵前往,就在于他仁厚愛民、極為清廉,而且頗有“治難之オ”。因為在會稽政績出色,劉寵后來又被征召入朝。
這一次,他選擇了悄悄離去。不料,他剛到江邊,就遇到幾位老者前來送別,每人都帶了一百文錢。劉寵對老者的行為非常不解,這些老者解釋說:“以前那些太守,一來就忙著搜刮民財,連我們這些住在深山老林的人也不放過,弄得雞犬不寧,但你來之后,連官吏都很少看到,我們終于得以安享太平,聽說你要離去,我們特意趕來相送,每人百錢不算多,就當是百姓們的心意吧。”劉寵聽后長嘆:“我哪有你們說的那樣好!”
他覺得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對于改變當時的昏暗世道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百姓的奇贊,反而讓他更加愧疚。他內心更加堅定,絕不能收這些錢財。他知道,這幾百文錢,對于貪官污吏而言,不值一提;但對于百姓而言,卻是一筆不菲的財物。可是,那些老者執意要劉寵收下。劉寵看著老者期待的眼神,很是無奈,只好象征性地收了一文錢,以承幾位辛苦趕來的老者之美意。
待老者走后,他又將剛收下的錢投入江中,以守住自己的清廉之名。此事后來傳到百姓耳中,為了紀念劉寵的清廉,他們將那條江改稱為“錢清江”,還在江邊修筑“一錢亭”、建造“一錢太守廟”。這片地區也因此得名“錢清”,至今仍存。
劉寵的子孫后代,也以其為榜樣,繼續保持了清廉家風。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