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也瘋狂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由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著陸前,從400米的高度突然墜地。當得知機上一位特殊科學家犧牲時,周恩來總理失聲痛哭。這位讓周恩來總理痛哭的科學家,是唯一為中國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三個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頂尖人才,也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的烈士,著名力學專家郭永懷。
錢學森曾這樣評價郭永懷,美國人說我頂五個師,他頂得上十個師!他以身報國的精神值得永遠流傳下去。然而,50年過去,他的名字漸漸被人遺忘,越來越少的人了解他的事跡,甚至還有人說他傻。
一
1909年,郭永懷出生在山東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天賦極高,是十里八鄉第一個公費中學生,后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南開大學。在南開大學期間,他表現出了對物理學和力學的濃厚興趣,24歲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師從著名的物理學教授饒毓泰,成為一名學霸。
1938年,郭永懷參加了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舉辦的留學生選拔考試,從3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榮膺第一名,被錄取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力學專業深造。
在前往加拿大的輪船上,郭永懷這時才發現,自己的護照竟然是日本政府簽發的。他當場撕毀了護照,寧可不留學,也不肯接受侵略者簽發的護照,放棄了這一次難得的留學機會。兩年后,郭永懷再次考取了留學加拿大的機會,為了打好基礎,這一次他選擇的是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僅用半年時間,郭永懷便拿到了碩士學位,導師驚嘆道,沒想到中國人這樣厲害。
一年后,郭永懷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在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摯友錢學森,兩人共同師從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這對師兄弟志趣相投,錢學森喜歡開車帶郭永懷兜風,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就專業難題互相討論。
那時,人們雖然可以乘坐飛機翱翔藍天,但始終解決不了飛行速度偏慢的問題。1945年,郭永懷和錢學森共同發表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論文,在理論上第一次解決了飛機跨聲速飛行的“聲障”難題。郭永懷從此聲名大震。
加州理工學院特聘郭永懷為研究員,為他提供了優厚的研究條件。一年后,他接受邀請,前往著名的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兼任攻克相關課題。這期間,郭永懷與在康奈爾大學學習的江蘇鎮江姑娘李佩喜結連理。優越的研究環境和刻苦的鉆研,讓郭永懷再次贏得命運垂青。
他在1949年提出奇異攝動理論,在跨聲速動力學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多種學科都可以實踐應用。這兩個理論的提出,讓美國對郭永懷極為重視,邀請他參與秘密項目的研發,并委以重任。但郭永懷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按捺不住興奮,想即刻回國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美國方面不同意,甚至設置了重重障礙。
郭永懷做了一件讓身邊所有人都驚呆的事情,他將自己十幾年來研究的心血手稿付之一炬,包括諸多從未發表過的重要研究數據及結論。在場的人無比惋惜,郭永懷卻看得清楚,如果不這樣,自己很難順利歸國。
二
1956年10月,郭永懷帶著妻子和5歲的女兒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受到高層領導的親切接見。安定后,他開始著手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并任化學物理系主任。
郭永懷常對身邊的學生講:“國家貧瘠,就是做兒子的無能。”面對孱弱的祖國母親,他爭分奪秒,恨不得將自己的學識一下子全部教給學生。“我們回國主要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內的科學事業打基礎,做鋪路人。我們這一代,你們以及以后的兩三代,要成為祖國力學事業的鋪路石。”郭永懷說。
不久,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與錢學森一起工作。這對老朋友接到的任務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研制中國的原子彈。因為沒有原子彈,新中國的骨頭就硬不起來。
正當中方科研團隊夜以繼日的攻關時,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了所有核專家和設備資料,中國原子彈研究小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郭永懷等人并未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們從基礎的演算和實驗做起,一步步掌握原子彈制造原理。他們撞了無數南墻,但那些困難都成了最好的老師。
郭永懷提出爆炸力學的科學要與核武器實驗相結合,并開創性地建議內爆法作為核武器爆炸的主攻研究方向,這個建議被迅速采納。令人驚喜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郭永懷的理論和設想一次次被證實,人們相信,中國擁有自主研制的原子彈即將成為現實。
繁忙而又保密的工作,讓郭永懷付出太多。他無暇照顧身體羸弱的女兒,和妻子李佩商量后,將女兒“扔”在了內蒙古大草原插隊。他以研究所為家,將自己家里的冰箱和電風扇都搬到了研究所,供同事們使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期間,郭永懷受到保護,避免了被政治運動沖擊,但妻子李佩因為留學美國的經歷被污蔑,在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接受了長達六年的隔離審查。此時,已經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熱核導彈研發中的郭永懷,經常前往西部戈壁荒漠現場指導核武器爆破,為了得到確切的數據,他冒著風險一次次地進入實驗基地。
三
1968年,在條件艱苦的基地待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發現一個重要數據,需要回北京與相關專家進行研討。為了盡快拿到結果,他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堅持乘坐夜間航班飛往北京。有人勸他白天再走,他說,時間緊迫,在飛機上打個盹就行,第二天可以正常工作。
不承想,飛機著陸前突遇故障,從400米高空失去平衡直直地墜落,引發爆炸。滾滾濃煙下,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已經燒焦的尸體緊緊抱在一起。救援人員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二人分開,兩具尸體中間是一個機要包,包里的文件毫發無損,正是郭永懷準備拿到北京進行論證的重要數據。在生死關頭,郭永懷為了保護絕密文件選擇了與警衛員抱在一起。人們看到,他的兩只膝蓋是弓起來的,在場的救援人員見此幕無不落淚。
郭永懷犧牲時,僅僅59歲,正是實現人生抱負的黃金年齡。血灑長空,戛然而止。當郭永懷遇難的消息傳到國務院時,正在宴請非洲客人的周恩來總理忍不住失聲痛哭。妻子李佩聽到丈夫去世的噩耗,站在家里的陽臺上,幾個小時沒有說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無人知曉她曾保持了怎樣的克制。
在郭永懷離去的第22天,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實驗成功。郭永懷被授予烈士稱號,他曾不為人知的事跡被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人們這才知道了這位默默奉獻的英雄。
四
李佩對別人說:“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人還是得走下去,而且應該以積極的態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讓它來克服自己。”
她繼承了丈夫郭永懷的遺志,將精力投入到中國外語教學中去。然而,糟糕的環境卻讓這位康奈爾大學的高才生不能工作,來往信件也要經過審查。即便如此,她千方百計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卓越人才,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在許多人的關懷下,李佩漸漸有了更多的自由。1979年,為了給中國培養更多的物理人才,她在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建議下,開啟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學生”項目。其中的英文考試題目和閱卷工作就由李佩負責。在遞交給美國大學的英文水平證明書中,如果有李佩的簽名,一定會被通過。
1999年9月18日,國家授予“兩彈一星”23名科學家元勛獎章,郭永懷是唯一的烈士。李佩從人民大會堂帶回了這顆重達515克的純金勛章。
四年后,李佩將這項代表最高榮譽的勛章捐獻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永懷和李佩的事跡被中科大排成多媒體音樂劇《愛在天際》,演出場場爆滿,謝幕時掌聲不絕。李佩也曾受邀觀看演出,然而在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臉上,很難見到波瀾,她就像在看別人的故事一樣。
北京中關村的那處小房子,李佩一直居住到100歲逝世。49年來,她沒有動郭永懷生前的書和舊物,她覺得這樣做就好像郭永懷仍舊在家一樣。
在音樂劇《愛在天際》中,李佩有一句臺詞,說給去世后的郭永懷:“我等你,你不回來,我不老。”
當年郭永懷從美國毅然回國后,有人說他傻,在美國,你可以獲得更高的科學成就,回到那個窮地方干什么呢?郭永懷只回了一句:“我們那個時候出國,就是為了回國。”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才會放下輸贏和計算。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中國頂住壓力,艱苦奮斗,實現了“兩彈一星”舉世矚目的成就,世界再也無法輕視這個雖然一窮二白、卻再不是軟骨頭的東方大國。
中國人如今的歲月靜好,離不開鄧稼先、錢學森、朱光亞、郭永懷等幾十位科學家付出畢生的“傻勁”,負重前行。
2018年初,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從此,“愛在天際”成為回蕩在宇宙中永恒的旋律。
他們飽經風雨,卻終將光耀于天地萬物之間。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