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珩 石曉樂
(大連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
生態建筑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使建筑達到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目標;二是研究室內熱、濕、聲、光環境對人的生理、心理影響, 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生態策略的融入根本上是解決了建筑高耗能和推廣新能源應用的兩大難題, 它不僅能夠對結構設計、建筑保溫、空間尺寸、通風采光、材料耗能等進行改善, 還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改變室內采光度、提高空氣質量、保證室內溫度, 最終提高居民的居住環境。
在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整個設計的重點是環境生態價值,但更加關注的是,不但要重視環境的生態價值,更加要設計出有特色的建筑設計方案。生態化建筑設計的要點是對建筑形象的設計,優良的建筑形象設計,對環境和建筑的融合有主動意義。作為新時期的建筑師,要重視本身素質的提高,也要持續地提高建筑技術的整個水準,從生態環境方面而言,要和整個國家的發展保持相同的目標。在實施建筑設計過程中,要重視掌握全局,把尺度控制好,確保建筑和周圍的生態環境相一致,應用地理優勢,發揮地貌的優點,應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科學運用空間,提高空間運用率,和四周環境保持相同。
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依據生態策略的要求,掌握建筑物質流動與能量流動2 個關鍵系統,對建筑設計的評價也要以此為平臺,要建設建筑設計的檢驗、監督與管理機制,主要對建筑物朝向、建筑物構造、電力體系等重點程序實施檢驗,這樣來完成建筑設計對生態目標與生態策略的保障作用。主要把建筑方案的評價做好,要對監護設計中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能運用系統增強檢驗,核對建筑設計中自然空間與建筑空間的之間的關系,這樣來確保通風、采暖、供水、電氣、消防與照明體系的協調性與高效性,落實生態策略的重點和核心。
所謂建筑空間設計的生態建設,就是指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結合建筑當地的環境條件實施體系化分析,進而對建筑物的朝向實施合理的設計,完成有效運用穿堂風,以自然通風來替代空調,在節省能源的同時對人體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好處。以建筑當地日照條件為關鍵原因,來設計建筑的主臥方向,以確保冬季采光與夏季通風,切實提升建筑物的設計結果,提升社會群體的舒適度與滿意度。在設計建筑形體方面,要堅持實用性與節能環保的原則,結合建筑體形系數要求來對建筑外墻實施科學的設計,并對大面積落地窗與幕墻窗實施合理的運用,完成節能環保。也就是說,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生態策略,要加強生態建設的意識,把建筑設計的每一項工作充分做好,完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在目前社會建造生態建筑應當要選用具備環保特點的建筑施工材料與相關的施工技術。然而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建造理想的施工材料與施工技術,并缺乏相關的施工實踐。我們要提升認識,新型環保材料與施工技術的研發力度要持續加大。唯有如此才可以在建筑的施工中積極應用環保技術與環保材料,從而讓建筑的居住環境更加適應人們的生活。這樣也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審美與心理需求。
建筑過程中牽涉到幾種能源的運用,完成對能源的高效運用也是生態建筑的一項基本要求。有關能源的運用關鍵包含建筑場地的運用,可再生能源的運用。有關建筑場地,盡量不要選取在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區域,不要破壞當地的植被與人文,水文等等,依據建筑物當地的自然特點來選取建造地址,盡量不要把原始的自然條件破壞了。有關可再生能源的運用,可再生資源包含太陽能,風能等,有關建筑中的能源運用,要首先選取可再生資源,運用太陽能采集板對太陽能加以運用,不但生態環保,還節省成本。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都是生態環境為基礎,因此我們的發展一定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定要協調好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建筑工程的建造、使用和報廢的整個過程中,都一定要將其對環境的不良作用降到最低。在為人們創造舒適居住環境的這一點上,生態建筑和傳統建筑是一樣的,但生態建筑的節能性和資源利用率更高,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入,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
綜上所述,現今,我們在進行城市建設工作時,應將生態建筑的建設作為重點,貫徹落實好可持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