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雯
(深圳市碧桂園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在2016 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九個方面36 條具體措施,《意見》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隨即,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計劃在2020 年培育約1000 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
政策的出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開始大力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在浙江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首次對“特色小鎮”概念做了界定,即“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在一系列的中央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吸引了眾多開發商加入到建設特色小鎮的潮流中,一時間特色小鎮成為當下的投資熱點,各地的特色小鎮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首先,全國各地跟風建設起來的特色小鎮經過對比分析后發現,許多特色小鎮基本是在照搬套用成熟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概念和模式。雖然在《意見》中提到要總結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特色小鎮建設經驗,但這不并能作為所有特色小鎮發展與建設的“萬能鑰匙”,不同地域、不同環境背景下培育出來的特色小鎮,其自身就附有當地的文化烙印,如果一味地跟風、模仿其他地方的特色小鎮做法,這勢必會造成這些跟風得來的特色小鎮失去“特色”,出現“千鎮一面”或者“水土不服”的現象。
或出于政績、或出于盈利效益的考慮,在沒有充分研判和論證便開始盲目建設的小鎮,把過去的鄉土文化抹殺得蕩然無存,當地人民對于小鎮文化難以產生內心共鳴,而對于游客而言,在尋求不同的地方特色氛圍的需求中到訪,也難以對這樣的“特色”小鎮產生好感,甚至留下不倫不類的印象。
其次,許多特色小鎮建設完成后便開始標準化、程式化的推廣和運營,追求經濟利益,但對于特色小鎮內在的可持續發展、人文情懷和文化創新方面關注度有所欠缺。有些特色小鎮,在最初建設或規劃時也有一些本土文化和特色元素的注入,體現在建筑、街景、村落和旅游產品等方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蜻蜓點水式、停留在文化表面的小鎮文化,顯然不足以對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持續性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動力。一般而言,在特色小鎮中日常生活居住的居民,有原始村落的原住民,也有來自外地的居民,但如果他們在特色小鎮中的居住生活方式,與城市或其他地區沒有差別,沒有了集市趕場、沒有田耕農作、沒有傳統習俗或傳統活動等等,便無法達到滿足居民家鄉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層面的需求,一旦失去了對人文情懷、生活氣息的影子,便是失去了一方鄉土文化的“靈魂”,小鎮的人文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再次,目前許多特色小鎮的建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夠,非遺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也是小鎮品牌輸出的基礎。當今已有一些特色小鎮用“非遺”作為新風口,比如河南陜州地坑院、黃山徽藝小鎮、湖南邵陽縣下花橋鎮、重慶九街壹華里市集等非遺小鎮,其主要模式都是在特色小鎮中融入博物展館、作品展示與交易、藝術表演、民宿等多功能布局,一方面可以體驗文化,一方面也能促進消費。但是,另有一些跟風而起的特色小鎮,將這些多功能布局簡化成了“胡亂打包”,凡是沾邊的傳統文化或者非遺文化,都一股腦的堆進特色小鎮,在一個小鎮中匯集了徽派的石雕、湖南瑤族的長鼓舞、蘇繡的藝術品展示、云南的普洱茶藝道等各方門派,仿佛一個大雜燴,花樣繁多但是顯得不倫不類,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未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深入了解,從而與特色小鎮的項目各功能的建設未能有機結合,不利于小鎮中各產業如旅游、居住等形態的發展,缺少了傳統文化支撐和內在驅動力,將會影響特色小鎮后續的落地和實際發展。
良渚文化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北部,距離市中心20 公里,是由民營企業開發建設的以居住區為主的各類設施的總稱。該項目占地總面積10000 畝(約667 公頃),其中5000 畝為山水,5000 畝為建設用地,項目規劃設計居住總人數15000 萬戶,。是一個配套服務體系完善的小鎮,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鎮”。
從良渚文化村的整體布局上來看,它在建設居住區的同時,民營資本還在小鎮中投資建設博物院、酒店、教堂、學校、垃圾分類中心、食堂、菜市場、快遞服務設施和其他生活設施,配套服務體系涉及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不僅如此,在小鎮中還能從深層次找到家鄉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層面的體驗,看見“鄉愁記憶”。
在《意見》中提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提起鄉愁,人們對于鄉愁最為直接聯想到的則是純天然、無污染、無人工開發的自然風光。這來源于人們對于鄉村、田園、家鄉或者兒時印象里,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印象或記憶。前人已經從理論、藝術、歷史等多個維度對鄉愁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雖然目前對鄉愁暫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對于其構成要素已有不少學者做了探討,其中楊元珍總結鄉愁是由鄉音、鄉情、鄉文、鄉俗、鄉景構成。彭佐揚在“鄉愁文化理論內涵與價值梳理研究”中提到故鄉風景是鄉愁文化的最重要誘發因素。
在良渚文化村中,原始的地貌、山川、森林覆蓋率就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在開發商規劃布局的時,未曾對原場地的地理地貌進行推翻重建,而是依附已有的山川地貌,根據原始村落的聚集情況,將小鎮內的住宅區規劃為8 個主題村落組成,一條林蔭果園大道串聯的文化村落體系,分別為白鷺郡、七賢郡、竹徑茶語、陽光天際等。所有的住宅村落三面環山,又相對獨立,結合原有地形、水系和原生態植被,散布在平原和山坡地帶,在豐富的自然景觀中,營造出悠閑的生活場景。它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和保護,是對居民“鄉愁記憶”中自然景觀原汁原味的保留。
“記住鄉愁”除了有可以寄托鄉愁情感的自然風景外,還需要實際能感知和體驗到的鄉愁記憶里的生活方式。在整個小鎮的建設之初,開發商對于原場地的居民生活方式就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希望通過這個小鎮,把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保留下來,把現代城市生活“快節奏、慢生活”中的慢生活在良渚文化村保留下來。青山下,茶場旁,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品茶聊天,這種生活場景和方式是人們對鄉間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對鄉愁記憶中的現實體驗。在良渚文化村中設置食堂、菜市場、親子農莊、古道書院等功能設施,人們可以在農場里收獲耕作土地的快樂,將農莊產出的水果、香草、蔬菜根據傳統做法制成傳統食品,為人們找回中國現代生活中缺失的生活樂趣。而村民食堂、玉鳥菜場也更符合當地人們的飲食習慣??梢哉f,良渚文化村里所保留的村民傳統生活方式,讓村中生活人們在精神、思想上更為和諧共生。
眾所周知,良渚文化村緊鄰良渚遺址,這里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是5000 年前良渚先民在這繁衍生息,孕育中國燦爛的良渚文明。良渚文化村項目在2002 年動工,于2008 年9 月建成了良渚博物院并正式對外開放,其展示的是繁榮于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通過三個展廳向游客娓娓道來良渚文化的歷史脈絡,并通過歷史文物的展示,立體展示了這段古代文明的震撼,已成為良渚文化村引以為傲的重要特色。
在良渚文化村內殘留一條“語兒古道”,據傳為勾踐之女語兒閑隱之地。青山綠水、古道悠悠,一座古道書院坐落其間。作為良渚文化村社區國學書院,提倡“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為村民品讀經典數著作、慶祝傳統佳節、開辦文化講座等提供了優良的場所,除此之外,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還能吸引傳統文化與創新文化在這里傳播與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助力。
特色小鎮是區域綜合開發的一種模式,也是中國新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推力,而新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要“留住鄉愁”。在這股開發建設的熱潮下,如何在特色小鎮中注入傳承傳統文化的動力,又如何將我們逐漸消失的“鄉愁記憶”更好的融入小鎮中,值得深思。通過分析良渚文化村在傳統文化傳承和鄉愁記憶方面的努力經驗,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和建議:
將尊重原場地的生態環境為開發原則,對當地地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充分保護,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時,順應自然的空間布局與周邊景觀協調呼應,科學、合理的進行土地利用,打造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又具有原場地風貌的特色小鎮,讓居民和游客在小鎮中能享受鄉村美景、家鄉景色風光的自然與舒暢,滿足人們對歸園田居、寄托鄉愁的向往。
特色小鎮是以當地人民群眾生活為基礎,以特色文化為精神原色進行的開發與建設。除了對原有生態環境的充分保護和物質文明的建設,還需要注重特色小鎮中精神文明。以人為本,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鎮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無論從五官感知還是從身心體驗方面,都能接觸、感受到傳統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參與感,另一方面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層面需求。同時,在特色小鎮中保留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其不僅能增加小鎮的人情味、促進鄰里關系和諧,更會成為小鎮的一個特色名片。
我們記憶中所感知到的鄉景、鄉味、鄉音、鄉情等元素,構成了我們對于鄉愁的記憶。在所居住的環境中,體現歷史文脈、當地特色,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是讓人們“記住鄉愁”的重要內容之一。特色小鎮建設時應避免盲目發展、過度追求數量目標和投資規模,將重點更多的聚焦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比如歷史建筑修繕、舊址改造等保留歷史建筑原貌,比如社區組織傳統文化講堂、傳統習俗活動、節日慶典、文藝表演等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活動,并不斷創新形式,激發和保持特色小鎮的活力,才能形成一條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的發展之路。